第A04版:时评

观点声音

2025年全国两会落幕,新的征途启程。从两会的大事小情中,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听了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代表用新技术为患者重建“心门”的故事后,深情勉励大家:“要继续往前跑,一定会做得更好。”“往前跑”,一往无前的方向。“做得更好”,矢志不渝的目标。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首场“代表通道”上,第一个发言的是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刚刚从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汲取了信心,随即在全国两会的舞台上向大家传递,其中的关键词就是“科技创新”。难怪有人表示,两会的经济主题记者会,快变成科技主题记者会了。从中,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不言而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去年实现经济增长5%的基础上,把今年的预期增长目标又定在5%左右。从中,不难发现一个砥砺奋进的中国。每一个百分点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小数点更要全力以赴。“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握指成拳,目的都是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大局,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科技、经济、教育、健康、民生……归根结底,更大的经济体量、更优的发展结构、更美好的生活品质、更可感的光明前景,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一个“确定的中国”。不仅造福人民,更惠及世界。既立足当下,也指向未来。

——人民网《从全国两会看“确定的中国”》

《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再次见证了影视精品的强大感染力、凝聚力。相较而言,集结了约3500部新作、满怀期待迎战“史上最卷”春节档的微短剧,则是“门前冷落”。2025年,向着规范化、精品化不断蜕变的微短剧行业如何开新局?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首次达到504亿元,成为推动我国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器。微短剧凭借“短平快”的创作特征和“强情绪”的传播逻辑,迎合现代观众的快节奏生活,让观众在零散时间里,快速获得娱乐满足,实现了市场爆发、行业升级、扬帆出海等多重价值。但微短剧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始终存在,剧作套路化,内容悬浮无根,夸张猎奇、色情擦边等情节令人担忧,小额高频、诱导充值等消费模式也引发质疑。为此,国家广电总局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对微短剧的片名、备案、审核等进行规范,并牵头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等创作计划促进微短剧市场高质量发展,赋能千行百业。随着各类影视精品集中涌现,更多平台参与竞争,加之行业本身高度类型化、剧情同质化带来的审美疲劳,强刺激的边际效应递减,观众的情绪阈值越来越高,短视频行业很快将面临新一轮调整和洗牌。继续拼流量?无非是一场零和博弈。转而拼资本?到最后可能一地鸡毛。押注大明星?目前看似乎收效甚微。只有回归现实生活的轨道,扎根当代大众的文化语境,走进普通人的内心深处,才能走通、走好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让悬浮的情节落到真实的土地上,将镜头从霸总、豪门转向身边普通人的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动人的微光,“微力量”才能走向长久。

——人民日报《让悬浮的微短剧落到真实的土地》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回信,让张家与邻居吴家化干戈为玉帛,张家主动退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六尺巷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并广为流传。六尺巷虽窄,其蕴含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理念却闪耀着恒久的智慧,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魅力。今天,六尺巷经验被引用到司法调解之中,“听、辨、劝、借、让、和”的六步调解法有效引导矛盾双方相互礼让,在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等方面经受了实践检验,得到了群众认可。2023年11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为基层治理创新写下了生动注脚。“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传统礼让故事为切入点,在基层治理工作中不仅弘扬了“谦和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更是将这一精神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结合,夯实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而且,这种工作方法力图用柔性方式化解矛盾,讲究情、理、法并用,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运用调解方法。比如,在社区调解中倡导“得理可让人”,在诉讼调解中遵循“强者先让”原则,通过多元联动、发挥合力,显著提高了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此外,“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还强调前端预防、前置服务、前哨预警等“六前”治理,拓展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网格服务、全员参与、群力预防等多方面作用,是对基层治理模式富有创新性的成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资源,我们要更好予以挖掘、提炼,筑牢乡村治理的文化根基。比如,各地要对本地的文化内涵特质做好甄别提炼,促进其中的有益元素与现代文明要求、现代治理规则有效结合;从体制、机制上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性开发,搭建平台,打通渠道,拓宽乡土文化资源的多元化传播路径。此外,还需积极吸纳乡土文化资源传承者、乡村致富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在纠纷化解、扶贫助困、建言献策等村庄事务中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光明日报《传统文化赋能基层治理》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餐厅明确标注出预制菜”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也提出,餐饮经营者有义务在菜单中明确标注预制菜品与现制菜肴的区分,建议食品卫生监管部门将预制菜标识管理纳入常态化监管体系,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近年来,预制菜作为一种新兴食品形式,在餐饮行业中迅速崛起。其高效、便捷的特点,恰好迎合了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饮食便利性的需求。然而,部分消费者对其安全性、新鲜度以及口感也心存疑虑。事实上,预制菜本身并非洪水猛兽。相反,它是食品工业进步的产物,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其安全性、卫生性是有保障的。以方便面为例,作为一种广义的预制食品,它早已被大众广泛接受。可见,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菜,而是希望在消费过程中拥有更多知情权和选择权。外出到餐厅就餐,消费者追求的是“锅气”,是现炒现做带来的新鲜感和独特风味。这种需求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预制菜就没有市场,在某些场景下,预制菜甚至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在外卖行业中,预制菜的高效性和稳定性为消费者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饮食解决方案。消费者懂得预制菜方便快捷的好,同时也希望明确知晓自己所消费的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从而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选择。无论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还是对口味的追求,这种知情权都应得到保障。餐厅明确标注预制菜就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这其实也是餐饮行业升级服务理念的一次契机。大大方方亮明身份,预制菜才能更好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人日报《大大方方亮身份,预制菜才能赢得更多信任》

3月12日是我国第47个植树节。在国家林草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有关部门透露,自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以来,北京已有超过1.1亿人次通过各种形式履行义务,植树2.2亿株。从开展义务植树前的1980年到2024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2.83%提高到44.95%。为方便市民在履行植树义务的同时助力花园城市建设,相关部门进一步拓宽了义务植树参与方式,新版尽责形式拓展为8大类47种,新增了“花园场景营建类”9种尽责形式。花园城市是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内在要求,是全域森林城市、公园城市的赓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北京方案。发动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花园城市,完善全民义务植树机制,引导居民参与小区、阳台、屋顶绿化的建设和管理,是北京花园城市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打造森林环抱、公园相伴、花园融城、和谐宜居的生态之都,不仅需要构建布局均衡、功能丰富、特色明显、通达便利的全域公园体系,也需要更加有效引导居民参与小区、阳台、屋顶绿化的建设和管理。为了打造人人是园丁,处处是花园的城市画卷,北京精心组织家庭园艺嘉年华品牌活动,推出了品类丰富的家庭园艺产品,并借助市民花园节,开展社区微花园建设,让市民亲手将身边闲置空地打造成鸟语花香的“金角银边”,既美化了社区环境,还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社区凝聚力。从传统的自然美景到与实用性和功能性融合,从单一的绿化到多维度的体验,花园不仅是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北京已经锚定到2035年,建成天蓝、水清、森林花园环绕的生态之城,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文化之城,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之城的奋斗目标。而拉近市民与花园城市的距离,从而共建共享绿色福祉是必然选择。只要人人都出一把力,“家中有绿、推窗见绿、出门即景、鸟语花香”的美好图景必将在我们手中变为现实。

——北京青年报《打造花园城市需要更多方寸新绿》

2025-03-14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1886.html 1 3 观点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