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阳
我对如城有关篮球的记忆,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那时,在今天市中心的如皋文化馆南侧,有个“灯光球场”——这种球场也就是上方比一般的露天球场多出了两列照明灯,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看台,有的只是场地四周的两排水泥凳。但那时在这里,隔三岔五就有篮球比赛——进行得最多的是工厂之间的职工篮球队的比赛,其次是县队与县中队或者是如皋磨头机场部队的友谊赛,偶尔还会有县队与被邀请的邻县市的球队之间的比赛。
我哥哥是非常忠实的篮球迷。每次灯光球场有比赛,他一定会拉上我一起去看。那时的我们只有10来岁,个头又矮,即便是站在水泥凳上都未必能够看得很清楚,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大人的腋下设法钻过去,挤到前排。通常说来,大人们会善意地摸摸我们的脑袋,冲我们笑一笑,侧过身,让我们过去。
记忆里,肉联厂有一个姓胡的球员的远投非常准,而煤球厂里的一位左撇子的运球功夫十分了得;在如皋磨头场部队的那些小平头们中,有一个个头很矮但却很壮实的球员,搅局的本事堪称一流——在与我们的县队进行的比赛里,不少比赛大局看上去已经确定,可他往往能够在比赛的最后几分钟里,依靠突破上篮或者外围远投等方式力挽狂澜。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如皋矿山机械厂为了增强厂队实力而招进的一个吴姓的上海籍球员。据说此人曾经在专业体操队待过。他的动作非常灵活与协调,非常有美感。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如城的很多球迷曾经为一位堪称那个时代的巨人可能加盟我们县队的消息激动过好一阵。更为奇妙的是,此人还是我们家的邻居曹家的三小子。他身高达到了2米,当时身份似乎是知青。并且,我们还真的在灯光球场看到他亮过一次相。坦率地说,他的球技给我的印象并不深刻;这样一个巨人后来据说招工进了江南造船厂,成为上海工人篮球队里的一员。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如果这一信息真实的话,那么,或许他当年跟篮球明星姚明的父亲姚志源曾经是队友。
“文革”结束后不久,因为要建工人文化馆,灯光球场被拆除了;而在今天的安定广场东侧,另建起了一座新的灯光球场,带10来层看台。这里的比赛,我看得就比较少了。让我最为遗憾的是,自己距离成为新灯光球场上的“演员”就差了那么一点点:我作为如皋教育系统城东区教工代表队的一员参加过全县教工篮球赛,在与另几个区队争夺决赛阶段资格的比赛里,因为净胜球少,失去了进军新灯光球场的机会。
今天,新灯光球场也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全民健身中心,内设舞厅、羽毛球馆、健身馆、台球馆等,为收费性质。
说来真有些不可思议:几次搬家之后,最终我竟与30余年前,在小城以“神投”著称的那位原小城肉联厂的胡姓老球员成了邻居。只是,这一段历史早已被割断,小城历史上曾经的风云人物,也都隐没在尘世烟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