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近日,2025“南通日”海洋产业校园行再次出发,我市40家优质企事业单位,在市人社部门组织下,前往盐城、连云港、徐州地区高校开展专场招聘,持续为南通“全域向海”提供人才保障。
稳定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宜业宜商”城市环境的重要支撑,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经济发展。春节过后,我市企业复工复产节奏加快,用工需求日益旺盛。在今年的招引人才需求上,我市不少企业在“全域向海”发展上铆足了劲儿,使得各类技能人才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其背后则是反映出各类人才凭借着手头的“金刚钻”也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前景。
城市要宜居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只有把手头的“铁杵磨成针”,技能人才才能有立身之本,最终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从几十年如一日精细打磨一颗小小轴承钢球,再到国内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探险邮轮、全球最大24000TEU级集装箱船等40多艘“海上巨无霸”出江入海,从传统手艺的坚守传承到现代工业的顶天立地,都离不开广大技能人才的奉献。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持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不断让技能人才有更多出彩的机会。数据显示,我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超过160万,高技能人才总量超过54.11万,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重超30%,近三年在通院校毕业生年均“留通率”达34.81%。可见,广大技能人才是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用心用情招才引才、育才用才,不仅能够扩大就业市场的“蓄水池”,更能凝聚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力量。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势持续强劲。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此背景下,南通聚焦跨江兴海,坚守实体经济,更加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未来的城市建设和企业发展。为此,一方面,各地各部门要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牢固树立“尊重人才”理念,全面营造“劳动最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对本地人才要进一步创新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教育培训,促进各项技能与就业岗位匹配度更高;对招引的外来人才进一步畅通绿色通道,坚持“五湖四海”用人原则,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吸引和鼓励更多年轻人爱上南通、贡献南通。另一方面,各类在通、来通就业人员要坚持正确就业观和价值观,切实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重视学历,更要重视专业,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专业领域上不断钻研、精耕细作,为职业生涯更好地夯实根基。
招引更多优质技能人才来通就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行动,既要明确各部门职责,也要打好协同战,真正把党委政府对人才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从人社部门举办的专场招聘会相关情况可以预见,随着新一批人才队伍的充实壮大,必将推动技能人才与南通“向海图强”发展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