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国,以“低价游”为名的购物陷阱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钱又有闲”的老年人逐渐成为违规低价团“重灾区”。一些商家以“企业赞助”“政府补贴”“赠送礼品”为诱饵,以“百元游山水”“千元看世界”为幌子,将目标对准老年群体,推销质量难以保障的商品,在强制购物中获利。远低于市场价的“低价”二字,可谓精准击中了某些老年人的心理。虽然有风险,但报一个高品质的旅游团,即使子女愿意出钱,他们也舍不得。在旅途中,有导游和商家利用老年人信息不对称、维权意识弱等特点,通过道德绑架、精准营销、情感操控等话术不断诱导消费,多数人在“包厢式销售”“饥饿营销”的群体氛围中不自觉卸下防备,钻进环环相扣的套路中。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新需求,创造适合老年人的新消费,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协同发力。比如,建立全国性老年旅游消费维权绿色通道,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利用大数据监测低价团广告,严查强制购物等行为,让市场监管跑赢低价套路。企业可开发分龄、分层的旅游产品,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政府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旅行社推出高品质老年专线。社区可开设反诈课堂,提升老年人防骗意识,让银发旅游回归“愉悦身心”,而非“购物陷阱”。针对不合法“低价游”问题,绝非简单取缔低价产品,而是要以更精细的服务匹配需求,以更严格的监管规范市场,以更温暖的关怀填补情感空缺。唯有让“诗与远方”远离套路,才能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为银发经济注入可持续的活力。
——人民日报《莫让“夕阳红”受困不合法“低价游”》
从隔夜的黄焖鸡到翻新的卫生巾,从保水包冰的虾仁到网络上的“维修刺客”,“3·15”前后,普通人身边的产品服务频频“爆雷”,让消费者感到格外不安。3月16日晚,“11点前别点外卖”再次登顶热搜,卧底记者称“前一天剩下的食物可能会售卖给第二天先点单的人”。不少网友感叹“学到了”“避雷了”,许多人干脆表示“没想到有这么多猫腻,再也不会买了”。面对生活中的劣质产品,不少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是躲避。这确实是最简单也最为经济的做法,原因在于单个消费者的声量较弱,维权成本较高,即便是通过各种途径反馈问题,周期也相对较长,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如果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单靠每个消费者调整点单时间,不新鲜的食材就不存在了吗?“联合抵制”的这阵风过去,企业还会注意吗?效果或许有限。11点前不点外卖,12点总要吃午饭,若无良商家悄悄节省成本,普通消费者难免中招;一个品牌名声臭了,防不住换个马甲“卷土重来”,“打地鼠”何时是个头?每年“3·15”晚会过后,企业最害怕的不是“点名”,而是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联合行动,是持续性跟踪曝光。消费者有两个心愿,一是期待监管能够提前介入,将劣质产品消灭在萌芽之中,不是等到曝光之后才“连夜出动”;二是呼吁更完善的监督渠道,比如黄焖鸡问题被曝光后,许多网友希望外卖员能去后厨看一看,要求外卖平台定期核实商家的经营情况。织密织牢监管的大网,才能消除消费者焦虑。
——南方日报《对劣质产品要“躲”更要“锤”》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疯狂窃取个人隐私的信息黑洞,据称偷个人信息的获客公司每日处理百亿条数据。有媒体随后补充了企查查数据:国内现存745.38万家软件开发相关企业,今年截至目前已注册28.28万家相关企业。不必看原报道视频,上述摘要已经能把情况勾勒个大概:一是个人隐私数据的非法获取,已经规模化、产业化,且在快速壮大;二是对此黑产的治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工具箱,甚至治理目标都是模糊的。普通人厌恶但默认“刚验出怀孕就接到母婴用品推销”“刚谈到房子就收到中介信息推送”,监管部门默认民不举官不纠。即便隐私是权利、数据是财产,人们也没有喊出一句:这就是抢劫。别忘了今天我们讨论信息隐私的大前提:数字时代的基本人权,内涵已经很不相同。从这个前提出发,一些非肉身式的侵犯,也需要以规制暴力犯罪的决心推进。比如,能否根据信息类型、使用场景、危害后果建立分级惩处机制?对于非法获取人脸、声纹等生物特征数据的行为,要不要参照抢劫罪中的加重情节处理?对于数据的流转,要不要建立和资金流转一样的动态监测平台,由网信、公安、工信等部门推进协同治理机制?这些未必是经过严密推证的方案,只是一些启发性方向。不过想想这些,总比看着普通人一个一个费劲地“保存证据”“自己举证”要好——这和自己抓劫匪有什么区别呢。
——光明网《抓取个人隐私就是抢劫》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这一内容,引发多方关注,可谓激活消费的一记妙招。当前,学生假期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夏季天气炎热,冬季气候寒冷,客观条件致使外出旅行体验大打折扣。更为突出的是,全国中小学生假期高度重合,每逢寒暑假,热门旅游景点人满为患,不仅影响旅行舒适度,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鉴于此,若各地中小学能够灵活设置春秋假,可有效实现错峰出行,分流景区寒暑假的客流压力。与此同时,错峰出行模式还能破解假日经济“潮汐效应”痛点,激活家庭消费潜力,促进旅游市场在不同时段均衡发展,助力各地提振消费。但孩子放春秋假,父母能不能跟着一起休假?如果仅仅是给孩子放春秋假,父母却不能享受带薪休假,那么孩子的假期谁来管将成为父母的新烦恼。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将面临“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难题。这种“制度断层”可能会导致部分家庭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给培训机构,从而形成新的负担。所以,给孩子放春秋假,能不能发挥带动旅游消费的作用,还需要带薪休假制度等政策的配套落实。另一方面,当下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面临的不是假期太少的问题,而是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可见,如果不改变当下的教育生态,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春秋假很可能再度沦为补课抢跑的时间。中小学春秋假制度安排,本质上是对教育时间分配权的重新配置。这种制度变革不仅关乎假期数量的增减,更涉及教育理念的革新、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公共政策的完善。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携手共进,协同解决配套政策、教育观念、学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春秋假制度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新京报《给娃放春秋假:“激活”消费一记妙招》
以“拆盒分享”的名义发布香烟展示视频,视频中标明“网上买的‘口粮’”“半价”等字样,只要有人在评论区留言询问价格和购买方式,马上就有人私信邀请加好友,引导网友在私信里交易香烟。据报道,一段时间以来,此类隐晦传播烟草内容、诱导线上烟草交易的短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很活跃。一些账号在社交平台发布香烟“拆盒分享”短视频,并在评论区对香烟进行推介、宣传、交易,拆出了多重违法侵权风险,踩踏了多条法律红线。如果只是在社交平台以“拆盒分享”等形式单纯地展示香烟,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拆盒分享”只是手段,推销香烟才是目的,那就成了违法问题甚至是犯罪问题。一些人发布香烟“拆盒分享”短视频做出暗示,吸引网友关注和流量,继而有香烟卖家把短视频评论区当成营销区,以销售香烟为目的,通过与感兴趣的网友直接互动或私信联系等方式交流香烟的品牌、价格等信息……这一连串操作属于通过短视频媒介间接推销香烟的行为,具备了商业广告的法律特征,违背了法律对烟草广告的禁止性要求。我国实行烟草专卖许可制度,香烟经营户只能在指定的场所销售香烟。香烟卖家借助“拆盒分享”短视频评论区完成香烟交易,要么属于无许可销售,要么突破了烟草专卖许可确定的销售场所、范围和方式进入了销售禁区。一些香烟卖家还存在销售走私烟、假烟、“免税烟”以及货不对板、少发货、不发货等问题,坑骗消费者,扰乱烟草市场秩序,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令人担忧的是,借助香烟“拆盒分享”短视频推销香烟的伎俩还可能让很多未成年人成为烟草广告的被动受众,可能给未成年人接触、购买香烟提供便利,可能会架空针对未成年人的烟草广告禁令和烟草销售禁令。市场监管、烟草、公安等部门应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找准执法切入点,对香烟“拆盒分享”短视频以及关联的评论区推销、交易行为进行定性,明确禁止情形的范围,划清法律红线,并采取查处、曝光、剖析营销套路等措施,对不法香烟卖家进行惩戒、震慑,对消费者进行警示教育。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也应承担主体管理责任,升级管理手段,强化对以香烟“拆盒分享”等推销香烟行为的监测、拦截,发现变相发布烟草广告或违法销售香烟的问题后,采取下架视频、封限账号等措施,并报告监管部门。消费者也应增强消费理性,坚持从正规渠道买烟,不图便宜从网上购买来源不明的廉价烟,通过投诉举报给治理送助攻。
——北京青年报《香烟拆盒分享拆出了多重违法侵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