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观天下

路网、城墙、夯土、甲骨……

在周原,寻找那座3000多年前的城

冬末春初的周原遗址,薄纱般的轻雾笼罩着这片周人故土。路网、城墙、夯土、甲骨……

随着曾经繁忙的考古探方逐渐保护性回填,3000多年前的这座城再次被黄土覆盖,仿佛一切重归沉寂。

寻城

“周原”曾经只是一个存在于文献中的名词。文献记载,3000多年前,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居至此,周原遗址也被认为是古公亶父迁岐后周人的活动中心区。

“广义上的周原东西长有70多公里,横跨渭河两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江宁说,“其中遗址面积较大、遗迹分布比较密集、聚落等级相对较高的就是狭义上的周原遗址,包括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两县交界处的二十多个自然村,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周原的具体位置和核心区域在哪里,其遗址性质又是怎样?学界对这些关键问题未有定论。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石璋如在这一区域开始进行田野调查,并提出此处就是古公亶父所迁之周都的看法,由此揭开了周原考古的序幕。

此后80多年来,文物工作者在周原遗址多次开展考古工作。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西周王室宗庙与王臣聚居之地,周原遗址地下遗存极为丰富。这里陆续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墓地、手工业作坊、青铜器窖藏和甲骨等丰富的先周及西周时期遗存。

从2020年开始,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对周原遗址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了约建于西周初的小城和西周晚期的大城城址,并在王家嘴首次发现先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规模宏大的城址、布局严整的建筑基址,在以前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寥寥无几。”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周原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种建荣说,“这些发现,圆了周原考古人80多年的梦想。”

探城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大雅》中如此记载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在岐山下定居之事。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周的崛起奠定基础,此前却因缺乏明确的考古学证据而存疑。

在此轮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为确认周原遗址是古公亶父迁岐的先周都邑提供了实证。

——在王家嘴区域发现了一片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带,南北长超过150米,并完整揭露了2座大型建筑。

其中,王家嘴一号建筑,占地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由门塾、东西厢房、前堂、后室、前后庭院构成。通过建筑叠压关系及C14测年数据,可认定一号建筑为先周文化遗迹。这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为确证周原为先周都邑所在提供了关键证据。

——发现了建造于不同时期的宫城、小城和大城三座城垣,初步揭示了周原聚落的城垣结构。

其中,小城和宫城均始建于商周之际,延续使用至西周灭亡。大城建于西周晚期,三重城墙在西周晚期时共存。三重城垣的发现,丰富了西周城墙结构形制与建筑工艺的认识,使周原西周城市结构和发展过程豁然清晰。

——发现了卜甲、卜骨残片204片,初步辨识出刻辞180多字,在甲骨形制、年代、刻辞内容等方面多有新见。

这些甲骨刻辞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方面,如月相名“朏”,是在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发现的“秦人”刻辞,是迄今对秦的最早记载。

读城

交错的道路、规整的院落、巨大的粮仓,周原遗址陆续发掘出土的遗迹遗存展现了先民生活的丰富多元、周文化的和谐典雅……从中可以不断释读出中华文明的厚重悠远。

在周原这方厚重的土地上,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不仅还原了先民生活,也让后人得以窥见中华礼仪之邦的深广源头。3000多年前,周王朝发祥于渭水之畔,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先河。其中,崇德尚礼、任人唯贤、勤廉仁和等优秀品德,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至今仍流淌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中。

承载着藏礼于器、无言之教等社会治理目的的青铜礼器,正是一大见证。在周原遗址考古中,曾发掘出一大批影响深远的珍贵青铜器,数量之众、重器之多、造型之精、铭文之重要、内容之广泛,皆属举世罕见。

出土于宝鸡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的史墙盘,内底的284字铭文字迹工整、文辞优美,记述了文、武、成、康、昭、穆、恭七世周王的主要功绩及墙家世五代祖考的生平经历和重要事迹。

“一部家族谱,半本西周史。”史墙盘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文学和艺术价值,其铭文反映出周人将家族荣辱与国家兴衰寄于一体的观念,成为此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基础。

“以周原遗址为代表的周文化、由周人首倡的礼乐文明和德政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血脉。”宝鸡周原博物院院长付博说。

新华社西安3月17日电

2025-03-19 路网、城墙、夯土、甲骨……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2390.html 1 3 在周原,寻找那座3000多年前的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