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徐书影)昨日早上6点,如东长沙镇滨海村“文蛤牧场”迎来浩浩荡荡的赶海大军,200多名文蛤采捕工背着网兜、扛着刨子,分散到不同点位上,开始专心埋头“刨沙”。
左手搭着刨子,右手拿着钩子,一边用刨子划过滩涂,一边用钩子不断翻沙。“刨子拉过,沙土裂开来,钩子一挑,文蛤就落袋了。”北坎村村民於金秀放慢动作,现场给记者演示了一把起捕动作。据她介绍,在滩涂上作业,作息时间都是根据潮汐时间定的,挣的是个辛苦钱。“这一套装备随着起捕文蛤越多就越重,穿个大半天,回去也是腰酸背痛的。”当天,於金秀一直忙到中午饭点才上岸,起捕到的百十斤文蛤,在简单清洗后,将拉到附近的市场出售。
“采捕时间较往年提前一个月,现在市面上货少,希望能把价格抬一抬。”滨海村两委委员季磊说,该村14万亩滩涂中,文蛤养殖面积达7万亩,此次抢“鲜”起捕的是滩涂二场,预计当日总产量在20吨,主要供应本地及周边市场。
文蛤,是一种生长在浅海细沙和泥沙滩中的小海鲜,它肉质鲜美,素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 (下转A2版)
(上接A1版)作为如东最具特色的一道美食,它不仅丰富了市民们的餐桌,也“鲜美”了当地渔民的生活。陆河村村民陈自军是文蛤采捕“大军”中的一员,从木匠转行采文蛤已有30多年,每年都是“第一网”参与者。“早上5点多就赶过来了,今年比往年早,三四个小时预计能采个百十来斤。”陈自军说,这两天气温还是偏低,文蛤“藏”得还比较深,第一天采捕,大家的产量普遍不高。“等温度再上来点,一天两三百斤不在话下。”
除了埋头“掘金”的采捕工,场上还有像季从明这样的“搬运工”,春日暖阳下,他驾驶着改装的小板车,来回穿梭于采捕工人间,将一袋袋清洗干净的文蛤搬上小车。“我们五六个人一组,其他人负责起捕,我负责搬运,别看这车小,运个五六百斤不成问题。”季从明笑着说,有了小车助力,原本从堤岸到文蛤场一个多小时的脚程,现在只需要20分钟便能搞定,大大减轻了人工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据了解,随着天气逐步回暖,文蛤将越爬越浅,大批量起捕期将从4月中旬持续到10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