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观点声音

在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当下,“一招鲜”往往很难“吃遍天”。就在不久前,大容量的“吨吨桶”还备受消费者欢迎,但近来,“越来越小”成为保温杯的新趋势。“迷你杯”“玲珑杯”“口袋杯”……这些体积小、重量轻、易携带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通勤、出差、健身等不同场景的需求,销量颇为可观。由此而言,细分的场景、多元的需求,是挑战也是机遇。主动应变,敏锐捕捉市场新动向并顺势调整,以新产品满足新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打开新的市场蓝海,既要在产品创新上寻思路,也要向技术创新要动力。垃圾袋从“点断式”变为“抽取式”,技术的突破,让浙江义乌市欧凯斯日用品有限公司不仅实现从濒临破产到业绩翻数倍的蝶变,还打开了海外市场。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播撒创新的种子很关键,保持静候其破土生长的耐心和定力同样重要。从0到1不容易,手撕钢的背后是长期攻关,平均每两天就会遭遇一次失败;从1到100也并不轻松,北京冬奥会的防寒“神器”——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经历了几百次试验才实现量产。对于企业而言,转型发展的道路绝非坦途,创新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成功的。选对方向就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方能有所突破、赢得回报。

——人民日报《从垃圾袋看产业创新》

日前,百度副总裁谢广军女儿“开盒”事件引起热议。按照百度回应,“开盒”网友的数据并非从百度泄露,而是来自海外社群网站,很多信息还是免费的,百度安全负责人对此表示“吃惊”。“与百度无关更可怕”“‘开盒’成本之低让人没有安全感”“我们的数据隐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随意获取、传播和滥用?”……一石再次激起千层浪。根据过往经验,信息泄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鬼”主动泄露。以前,就有警务人员、快递企业员工、银行职员等因此获刑的案例。海内外社交平台上,也有公然寻求和内部人员合作、宣称“日薪10万元起”的帖子。另一种是信息保护没做到位、黑客攻击网站,导致信息被动泄露。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提醒相关单位要设置好“防火墙”,对信息安全始终打起十二分精神。学者建议,在个人信息侵权领域构建惩罚性赔偿制度,使侵害个人信息权利的违法成本高于收益,值得考虑。个人信息一旦产生,就不可避免会面临隐私和效率的平衡问题。更深一层追究,一些单位收集个人信息时,是否遵循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的“最小必要原则”呢?3月15日,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发布的《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与泄露问题分析研究报告》指出,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与泄露问题主要发生在互联网应用、金融、医疗、教育等重要领域,其中互联网应用领域问题尤为突出。由于信息化的普及与数据的规模效应,个别个人信息处理者掌握的个人信息量级极大,数据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安全风险的聚集。可见,进一步细化“最小必要”相关标准,从源头规范数据收集,也能降低数据泄露风险。

——南方日报《必须锁住信息泄露的“魔盒”》

“NPD有六大特征,遇到了赶紧跑”“有的孩子看着正常,其实是ADHD,快来测一测”……近期,以在线“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为标题的视频在网络上大量传播,不少人“被确诊”。据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视频往往先以心理热门话题吸引关注,通过话术激起需求后,再推销课程、保健品、一对一咨询辅导等收费项目,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链条。在线“诊断”心理受到追捧,反映出时下的社会需求。随着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大众对心理科普的需求显著增长。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许多人希望通过便捷渠道了解自身或亲友的心理状态。然而,专业心理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线下诊疗费用较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仍存偏见,导致部分人转向网络寻求“速成答案”。在线“诊断”心理问题隐藏的风险,让人倍感担心。心理疾病的诊断需要严格的专业评估,包括症状持续时长、社会功能影响、排除其他疾病干扰等复杂流程。短视频中碎片化的描述往往断章取义,将复杂病症简化为几个“典型行为”,极易引发误判。普通人若轻信此类内容,可能陷入过度自我怀疑或对他人妄下结论,甚至延误真正需要治疗者的干预时机。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内容为博流量刻意制造焦虑,将严肃医学问题娱乐化,还会进一步加深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误解。治理这种乱象,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平台应强化内容审核,对夸大疗效、违规导流的账号采取限流或封禁措施,同时加大对正规医疗机构、持证心理咨询师的流量扶持。监管部门需完善网络心理服务规范,严查以“科普”之名行“带货”之实等行为,并建立快速举报和处理机制。此外,可鼓励专业机构推出通俗易懂的公益科普,通过权威声音挤压伪科学生存空间。对于屡教不改的违规主体,不妨纳入征信黑名单,提高违法成本。社会层面则需加快构建多层次心理服务网络,在社区、学校、企业嵌入心理咨询站点,让专业帮助触手可及。医保目录可逐步纳入更多心理治疗项目,降低就医门槛。对个人而言,面对网络信息需保持清醒,要认识到,心理测评不是娱乐测试,疾病标签不能随便认领。若察觉自身或他人存在心理困扰,应优先选择医院精神科或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评估。唯有让科学诊疗成为主流,让网上“速成诊断”失去市场,才能守护好公众的心理健康防线。

——北京青年报《警惕在线诊断心理疾患越治越病》

蜷缩在厕所隔间、躺在大厅角落……据荔枝新闻报道,近日,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关注保洁员的工作环境并呼吁为他们设立休息室,这引发媒体广泛关注。当下,很多保洁员的工作环境确实存在一些短板。他们在写字楼、商场、学校、医院等场所辛勤工作,休息时往往只能在走廊、楼梯间或厕所的小角落里,让人看了十分心疼。从劳动关系角度来看,保洁人员一般是外包公司的员工,流动性较大,用人方往往不会为他们单独提供休息间,况且很多时候也没有这样的条件。在空间规划方面,公共场所通常优先满足核心功能需求,而像保洁员这样的“边缘化服务”劳动者的休息需求往往被搁在次要位置,劳动者只好自己解决。现实中,并不是每个用人方都有条件为保洁员配备休息间,但我们仍希望用人方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最大努力为这些劳动者提供一处休息空间,或者努力改善其工作环境,这不仅是劳动者的诉求,还是用人方应有的关怀与温度。比如,最大限度挖掘和利用资源,为保洁员打造一个更加卫生、条件更好的休息区域,或者为他们发放保暖用品、卫生用品,在物质关怀的同时再多一些精神关怀等。从关注农民工蹲在街角解决一餐一饭,到看见保洁员蜷缩在厕所休息的痛点,关爱一线劳动者是文明社会的精神底色。文明,不仅体现在繁华都市楼房的高度,更体现在对待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温度——尊重和关怀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劳动者,呵护他们应有的尊严和体面,这其实是用人方乃至整个社会都应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处小小的休息空间,是文明社会的标点符号,而这篇充满和谐旋律的文章,需要我们共同续写。

——工人日报《给保洁员一处休息空间,让“被尊重”的温暖熨帖人心》

数据显示,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人,其中90后、00后是数字消费主力军。但《人民日报》记者走访发现,青年人喜欢线上消费与热衷逛店并不矛盾,不少实体店都在主动拥抱青年人。自线上购物问世以来,公众的消费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亲亲有什么可以帮您”取代了“您好欢迎光临”的问候;购物网站的推荐页盖过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吆喝……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实体店已成为“过去”。与线上购物相比,独特的社交功能是实体店的优势所在。相较于“弱连接”的数字化社交,与三五好友相邀,“一路逛吃一路聊”的面对面互动,仍是大量年轻人钟爱的消遣方式。与此同时,实体店的“可试”“可感”同样直击部分人的消费痛点。可以说,消费者对实体店的期待,已不只是简单的物质消费,而是增加了文化、情绪等附加功能,这也意味着实体店的重心必须从“易物”向“悦人”转变。面向未来,实体店若想成功“留客”,还绕不开“人”这一核心关键词。转变经营理念。比如,将经营重点从“交易环节”转向“体验中心”,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服务;推出“宠物友好”特色服务;等等。当前,部分实体店主将“陪聊”作为主要消费卖点——买不买东西无所谓,来了就是朋友,闲了就来逛逛。这种社交+消费的模式,积极回应了年轻群体重视消费体验、热衷情绪价值的消费诉求,不失为有益尝试。创新跨界联动。地下老商场“爆改”二次元聚集地,动漫星城写下了“本土秋叶原”的“逆袭”;“火锅+茶憩+欢唱”,进一步丰富了顾客消费体验;窗明几净的菜市场,成为聚拢都市烟火气的新晋打卡点……诸多跨界案例的成功再次印证了,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行业。接下来,实体店还当锚定青年人的社交需要、体验需要、精神文化需要,敢想敢干敢创新,用更多消费场景,把人气聚起来,让商机旺起来。

——广州日报《实体店留客重在“悦人”》

2025-03-2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2574.html 1 3 观点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