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西
年初,我设立了几个小目标。其中之一,是阅读豆瓣读书TOP250的未读书目。蛇年第一部,选择的是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
这是一部充满暴力美学的史诗。读完深深感叹莫言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太强悍了。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檀香刑,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方式。受刑者在这个过程中会遭受极大的痛苦,但不会立即死亡,而是缓慢而痛苦地死去。
本以为历史上有过这种酷刑。查询网络后才知,这是莫言借鉴了德国的木棍刑虚构出来的一种刑罚。作为一种极刑,刽子手赵甲将每一次行刑都视为一场表演,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檀香木的香气与血腥味交织,受刑者的惨叫与围观者的欢呼共鸣,构成了一幅无比荒诞而震撼的画面。因此,“檀香刑”成为小说中暴力美学的一种象征。莫言通过这种虚构的刑罚形式,让读者对古代刑罚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遭受“檀香刑”之罚的孙丙,原是一个爱唱猫腔的民间艺人。小说每一章都以猫腔的戏文开头,文中也多次提到这种地方小戏。这种曲艺艺术起源于山东高密一带,以其悲凉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著称。传说中,猫腔的祖师爷因养过一只灵猫,猫死后,其演唱风格变得悲凉,且演唱中不时插入猫叫,这便成了猫腔的固定程式。
事实上,历史上也没有“猫腔”这一戏曲形式,它是莫言根据流传在高密一带的地方小戏茂腔改写出来的。在“代后记”里,莫言提到他年轻时曾和邻居大字不识的叔叔编写了九场的茂腔《檀香刑》。小说中每一章开头引用的无比精彩的猫腔戏文,则是后来由县里许多职业编剧加工整理过的剧本。猫腔的悲凉唱腔与小说中的悲剧情节交相呼应,成为表达人物情感和展现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
小说总共分为十八章。一至四章归于“凤头部”,五至十三章归于“猪肚部”,十四至十八归于“豹尾部”。初读时,我不知凤头部、猪肚部、豹尾部分别是何意?查询过网络后方知,这种结构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学和戏曲的叙事方式,分别对应故事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叙事功能和象征意义。“凤头”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常用来比喻文章或故事的开头部分,主要任务是引入人物、背景和矛盾冲突,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做铺垫。“猪肚”常用来比喻文章或故事的中间部分,主要任务是展开复杂的情节和冲突,推动故事向高潮发展。“豹尾”常用来比喻文章或故事的结尾部分,主要任务是收束情节、揭示主题,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书中莫言对人物的塑造写法也非常独特。写法是“先写其死,再写其生”,结局早于亮相之前,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束缚,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悬念感和艺术张力,读来格外触目惊心。这种叙事方式我想也体现出莫言对传统文学结构的创新,读来颇觉有新意。另外,《檀香刑》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通过孙眉娘、赵小甲、钱丁、孙丙、赵甲等多个人物的视角,构建出宏大的戏剧性故事。这种叙事策略,使故事呈现出多声部的特征,增强了文本的丰富性和立体感。
《檀香刑》中的人物取名也很有意思。几个主要人物,分别叫赵甲、孙丙、钱丁。这几个人的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单单缺了“李”;而这几个人物的名字,甲丙丁,单单缺了“乙”。两个缺连在一起便是“李乙”。于是猜想是不是莫言想表达“礼义”(谐音“李乙”)缺失的主旨?名字不仅仅是符号,更承载了深刻的寓意,暗示了人物命运与主题思想。
出色的比喻能力,是《檀香刑》的另一大看点。莫言常用夸张的比喻刺激读者的感官,比如将孙丙的胡须比作“钢丝”,声音比作“锈刀刮锅”,瞬间刻画出人物的粗犷与痛苦。赵小甲给孙丙执行檀香刑时,有一段描写他看到老婆孙眉娘时的心理活动:“俺的耳朵里突然地听到了她发出的尖厉得像竹叶一样的青油油的哭喊声。”用植物的色彩来形容声音,这种通感描写,将残酷的现实与魔幻的想象交织,创造出震撼人心的意象。
此外,我还被科普了“七出”“甜水与懒水”等等的知识盲点。“七出”是古代社会中的一种封建礼法制度,规定了丈夫可以休妻的七种理由:无子、淫佚、不孝顺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莫言通过这一制度的提及,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地位以及礼法对个人命运的残酷控制,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