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深读

城市发展要抓住AI契机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拥抱AI,支持AI,应用AI,充分释放城市创新潜能,是新时期赋予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契机。

“杭州六小龙”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爆火出圈,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科技等新技术深刻改变着当今城市的经济与社会面貌,也让各城市对抢占新科技产业革命高地的紧迫感空前上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连续第二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较2023年上升一位至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谋划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城市政府要转变观念,要建立多层次创新平台,构筑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优化“营商—宜商—创新”环境,支持更小、更灵活、更具试错精神的创业团队成长,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

下一个DeepSeek可能出现在哪里?杭州究竟做对了什么?各城市应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创新生态?日前,《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探讨面对新科技产业革命,我们需要拥有怎样的创新环境。

《瞭望东方周刊》: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上,科技创新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关键命题。面对创新这一关键命题,当下各城市如何培育创新环境?

曾刚:培育创新,城市需要制度、政策、空间、服务的设计,有效组织资源,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从行动主体看,要主动从“行政发力”转变到“平台共建”。过去技术进步速度较慢,经营主体相对简单,城市政府更倾向于通过行政手段集中配置资源,但新时代具有创新主体多元化、产业迭代速度快的特点,需要建立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风险资本、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共平台。如浙江省杭州市城西科创大走廊,汇集了浙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2个大科学装置、5家浙江省实验室以及众多科技孵化器、科创园、特色小镇,杭州市政府精心打造了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圈,形成了从之江实验室的源头创新到阿里云谷的产业转化,从梦想小镇的草根孵化到海创园的海外人才磁场,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推广壮大的完整创新链条,成为杭州“六小龙”成长壮大的沃土。

从服务重点看,要从“大项目招商”转变到“多层次科技孵化”。城市政府应适时调整传统“大项目招商”思路,根据新时期人工智能领域初创企业规模小、技术先进、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为初创企业提供保姆式孵化服务。杭州市政府依托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构建“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模式,提出“三个15%”科技投入政策,推出“3+N”产业基金,吸引高瓴、红杉等设立专项基金,强化了“产业成熟度—资本回报率”正反馈循环。2024年,杭州共有独角兽企业24家,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列全国第四。

从网络结构看,关键是从“条块分割”到“跨区域协同”。跨地域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安徽合肥量子信息产业发展壮大、发展离不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厚的科研底蕴、安徽省和合肥市政府对量子科技企业“一院三平台”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及与上海南京杭州之间紧密的创新合作。截至2024年9月,合肥量子产业链企业超60家,核心企业近30家,占全国1/3,“量子先导区”初现端倪。

改变“资金+地块+优惠”模式

《瞭望东方周刊》:AI革命如何深刻影响城市治理与产业政策?

曾刚:当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后,一切可能被重新定义。城市不但要考虑管理或监管问题,更要考虑“AI如何成为新增长点”的问题。

AI赋能城市治理,意味着服务型政府的进阶。在杭州,智慧治理因亚运契机而深入人心。无论是“城市大脑”还是数字化协同平台,均已在交通、安防、政务审批等方面成功应用。但随着AIGC(AI生成内容)技术普及,城市政务服务更具交互性。杭州市政府已经提供“AI客服+人类客服”双轮驱动的政务咨询,一键解析审批流程和相关信息。这些智能咨询服务深受市民和企业好评。

同时,AI技术在公共安全、交通、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正使城市治理从“数据可视化”迈向“智能决策”。过去大多是被动地搜集数据、运行模型,如今可利用生成式AI进行交互式的分析与反馈。各城市需要重新审视技术与隐私、场景开放与风险管控的平衡,尽早开展隐私保护和伦理等方面立法研究,以有效保护大数据资源和公民个人信息。

从工作重点方面看,需要从落地扶持向创新驱动转变。新的AI时代要求改革城市产业政策,改变过去“资金+地块+优惠”传统做法,重视云计算中心、超算中心、边缘计算节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安徽省布局“1+4+2”算力枢纽,涵盖通用计算、智能计算、量子计算和超算;杭州升级算力基础设施,为本地AI企业提供更低成本的训练环境。多元场景开放方面,AI模型需要大量实际应用场景验证和迭代,政府是最大、最复杂的场景提供者。合肥、杭州、上海等城市纷纷向AI企业提供城市管理、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垂直领域的“真实数据+应用空间”,帮助企业以较低风险孵化出成熟解决方案。产业链联动上,AI不仅是软件算法,还涉及芯片、材料、封测等硬件支撑。上海以集成电路为抓手,苏州夯实封测与第三代半导体,合肥重点突破显示技术、量子通信等,共同构筑“硬核+算法”生态圈。

“留得住、长得好”

《瞭望东方周刊》:从“营商环境”到“宜商环境”,再到“创新环境”,如何理解中国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

曾刚:过去20年,各城市在“营商环境”层面的努力集中在优化审批、简化流程、降低企业开办成本上,能让企业“进得来、活得下”。但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需求增强,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办证方便、政策优惠,而是要让企业“留得住、长得好”。这就要求城市政府重视“宜商环境”建设,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综合金融服务、人才安居、数字化政务服务,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了推动城市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仅仅“宜商”还不够,还要升级为“创新环境”。综合多地实践经验,首先要注重制度宽容度,对前沿技术适度包容,加快制定包容性监管规则。深圳、杭州在无人驾驶、无人机、低空经济等新领域多有先行先试。其次是多层次的资本与孵化生态,技术型创业往往前期投入大、周期长,需要天使基金、VC/PE、产业基金、创投联盟等全面协同。江苏、安徽多地尝试在政府产业基金之外,引入社会资本形成“联合基金”并推出“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工具,为硬科技企业解决融资痛点。最后是跨学科人才与生活配套,城市需为创新人才打造舒适宜居环境,包括优质教育、医疗、公共文化场所,同时要关注第三空间(咖啡馆、创客空间)的营造。

《瞭望东方周刊》:具体来看,城市如何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更加包容、开放和高效的发展土壤,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曾刚:具体来看,建议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跨地域“创新联合体”。长三角地区发起的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创新联盟等,都推动了跨城市、跨部门的协作。2024年6月,长三角成立首批12个创新联合体,涵盖汽车轻量化、人工智能金融安全、生物制药等领域,通过市场化、资本化方式统筹区域科创资源,编织创新合作网络。城市创新发展难以通过单个实验室、单个企业单打独斗来实现,必须借助区域创新共同体。可以通过设立形式多样的创新联合体或示范区,促进高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初创团队融合共创,通过联盟的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和科研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让前沿技术快速实现产业落地。二是建设应用场景先导区。对新技术而言,能否尽早进入真实应用场景是关键。量子通信、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物流都需要城市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上给予特殊支持和应用场景支持。如果能以“先导区”或“示范区”形式,为技术验证提供真实环境,既能推动技术进步,也能降低企业风险。合肥的量子先导区通过政府引导资金、配套园区与研发平台,集聚核心企业30余家,让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企业营收不断攀升。上海张江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国家实验室与苏州、杭州的应用场景对接,共同构建完整产业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丰富、优化公共服务内容。对创新人才而言,工作与生活环境质量同等重要。城市应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下功夫。此外,还需为创客、科学家等搭建丰富的社交与人文空间,如科技主题沙龙、创意市集、国际艺术与体育活动,才能形成富有创造力的城市文化环境。好的人才环境不仅是薪资和补贴,还有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公共服务品质。四是提高政务服务与数字化治理水平。从“最多跑一次”到AI审批助手,从统一政务数据开放平台到跨省通办,长三角在数字政务方面成果丰硕。为了进一步提升初创团队行政办事体验,应该尽快推出“一网统管”“一网通办”2.0版,提升智能化审批与个性化服务水平,将产业奖补、研发补贴、人才补贴等流程化、在线化,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提升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对高科技企业尤其是“硬科技”领域企业,应结合政府产业基金、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构建多层次的融资支持体系,推动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金融创新。改进一次性财政补贴方式,采用“后补助”“成果奖励”“场景采购”等多种方式,激励持续创新。

据《瞭望东方周刊》

2025-03-21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2584.html 1 3 城市发展要抓住AI契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