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扩大)会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我市将人工智能定位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再次表明,在创新要素加速流动的今天,唯有真正释放科技孵化的乘数效应,才能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从科技孵化器里的“盆景”转变为产业森林里的“苗圃”的现实图景。
近年来,我市各地纷纷以“上海苏南孵化、南通转化”“上海苏南研发、南通制造”的方式,建设“飞地孵化器”,并取得丰硕成果。南通加快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飞地孵化”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推进科技创业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招。
最近,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一些地方发展思路的转变:在强化“飞地孵化”的同时,探索“本土孵化”。“本土孵化”最需要的是优质土壤,这向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在一步步提升营商环境的背景下,更要重视创新环境的打造和升级。
21日,全省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暨2025年工作推进会议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中的堵点卡点,拿出切实可行的思路举措加以解决。科技的“本土孵化”不失为一个值得推介的办法,这是区域经济重构竞争力的关键支点。“本土孵化”的支撑一定是背后的产业,当本土的科技创新与本土产业创新紧密融合后,就会最大限度地打破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断层”,形成“适销对路”的黏性,其转化率就会大大提高,而且根会牢牢地扎在本土。一个接着一个,一年接着一年,就会形成“苗圃”,成为地方产业的顶梁支柱。
科技的“本土孵化”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区域禀赋与产业趋势的平衡点。人工智能的普遍运用,给产业升级带来机遇。贵州依托数据中心集群优势,孵化出“东数西算”产业链;内蒙古利用风光资源富集条件,培育出氢能装备制造新赛道。这些差异化路径表明,科技“本地孵化”的本质是“量体裁衣”而不是“照搬模板”。
站在新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交汇点,用好做强“本地孵化”这一招,承载的不仅是科技转化的期待,更是区域经济重塑竞争优势的机遇。 ·赵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