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向全国政协委员提供。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并非第一次出现。2024年,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亮相全国人大会议,提供给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这一份盲文版报告,由一个小组专门负责制作,不仅要确保翻译转化精准,还要考虑到方便阅读和携带。有人问,这样的工作值得吗?答案是肯定的。乍一看,会场内需要盲文版报告的人屈指可数,实际上,这一份报告体现着对全国1700万视障人士乃至8500万残疾群众利益诉求和参与权利的尊重。代表委员,为民“代言”。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代表委员,带来不同群体的期盼,切实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建议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有力印证了中国式民主的广泛、真实、管用。“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合计占比近四成,他们既来自基层,又充当着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起草过程中征集网民建言200多万条,并认真研究吸纳其中有代表性的意见建议……“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广泛的社会参与。不断丰富的民主形式、不断拓宽的民主渠道,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民主就在身边,也实现了更广泛地汇民智、集民意,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人民日报《盲文版报告的价值旨归》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落实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将近年来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等改革试点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对规范婚姻登记工作、优化婚姻登记服务、保障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强婚姻家庭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新时代婚姻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民政部将施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这是一大利好消息。过去,新人办理婚姻登记时都要回户籍所在地,为此要付出时间、交通等诸多成本。为满足群众就近办理婚姻登记需求,自2021年6月起,全国陆续有21个省份开展了2轮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至今已有49.2万对新人受益。“跨省通办”顾名思义就是在参与试点的省份里,双方均非本地户籍的婚姻登记当事人可以凭一方居住证和双方户口簿、身份证,在居住证发放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婚姻登记,或者自行选择在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办理婚姻登记。相比过去双方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办理婚姻登记,这无疑前进了一大步。但“跨省通办”作用有限,没有参与试点的省份就无法“跨省通办”,双方当事人还得回户籍所在地办理。这显然没有适应我国日益开放、人口流动频繁等国情和趋势。基于此,“全国通办”无疑是最理想的婚姻登记公共服务变革。这一变革既包括制度变革,也有技术变革支撑。对全国数亿流动人口而言,在婚姻登记方面可以享受就近便民服务。对各级婚姻登记机关来说,实施“全国通办”后,既有利于提升部门形象,也能防止错误登记等情况的发生。从宏观角度来说,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后为流动人口提供了便利,使全国性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是实打实的民生工程,是为民创新之举。要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民生工程能够更好“落地”,也能尽早实现全覆盖,让“全国通办”更加通畅、便捷,从而才能更好惠及民生。
——北京青年报《婚姻登记从跨省通办到全国通办意味着什么》
酱油也能“打擦边球”?近日据媒体调查,经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检测的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中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其中,“千禾0”酱油中检测出镉备受关注,有网友质疑“千禾0”并非真正的“零添加”。根据客服回应,“千禾0”只是注册商标和中高端产品品牌标识,公司未正面回应“千禾0”是否意味着零添加,对御藏本酿380天酱油是否零添加也未回应,更加剧了广大网友的不满情绪。由此,“零添加”背后的种种乱象也逐渐暴露在大家面前。即便正如客服所说,“千禾0”只是商标,并非宣传内容。但商标有商标的标示和使用方式,岂能在宣传时偷梁换柱、混淆视听。已经成为业界“公开秘密”的是,零添加特指某些成分零添加,但除此之外该添加的还添加。比如,“0糖”并不代表真的无糖,只是没有蔗糖,不排除其他类型的糖;“非油炸”食品并不代表真的没有油,其实烘烤过程中同样用了油,而且脂肪含量和油炸产品差别并不大等等。在食品安全监管不断强化的当下,有没有、有什么食品添加剂,相关企业不应该含含糊糊、不清不楚。虽然从当前的法律法规来看,并不违规,但一味“抖机灵”、搞“认知差”,只会透支市场信任,最终被消费者抛弃。
——南方日报《“零添加”的文字游戏该收场了》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随着天气转暖,接下来的北京,即将迎来一个关于春的主题——赏花。三月的玉兰、四月的樱花、五月的月季……翻看北京的“赏花日历”,几乎“月月有惊喜,处处皆花海”。着眼于此,玉渊潭公园、中山公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等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春日赏花活动。处处春花,除了赏心悦目,也联动物质消费,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围绕“赏花经济”做文章。就北京来说,当下有什么加法可做?从自然规律来看,花开有期,“赏花经济”似乎也难逃保鲜期。数据显示,全国超70%的赏花景区都面临“三月爆满、四月空城”的问题。从消费项目看,不少游客“为花而来”,但活动基本限于拍照发圈,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北京坐拥丰富的文旅资源,更不缺商业创新人才,当下各大公园对消费潜力的开发显然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在提振消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课题的当下,“赏花经济”亟待一场“花式”升级。如果将“赏花经济”理解为消费的时序,自然难逃短暂“花期”,可若将其视为创新业态与打法的机会,也就有了变“春日限定”为“四季常青”的无限可能。换句话说,“赏花”只是一个引子,关键还是以花为媒,把功夫用在花外。比如,有的地方就跳出“单季依赖”,延伸整条产业链,民宿、市集、农创分外红火;还有的地方以花为索引,探索“音乐+赏花+街头艺术”等集合模式,吸引更多群体打卡……延伸内容、做强品牌,那么置身田园花海中,值得游客回味的将不只有转瞬即逝的影像,还有数不尽的“诗与远方”。中国人对春天有份独特情感,这也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浪漫。善开“脑洞”,有颜值又有产值的“赏花经济”将更加热络活泛。
——北京日报《“赏花经济”,功夫在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