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佳琪
今年全国两会,“投资于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就是推动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入到人的发展和保障上,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逐步探索实施学前教育免费政策、提升居民医保和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发放育儿补贴等一系列举措,正是“投资于人”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设备升级、公共服务完善等“物”方面的投资力度。在通州湾,总投资高达500亿元的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繁忙有序;在吕四港,总投资90亿元的惠生海工装备基地,桩基稳固,根基扎实;在洋口港,总投资50亿元的协鑫汇东LNG接收站项目正全力冲刺施工阶段……我市不仅在向海发展的招商引资上竭尽全力,更在医疗、审批等公共服务领域积极补齐短板,重点突出设备投资,以持续的物质基础投入支撑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充分彰显南通奋力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决心与成效。
一系列“投资于物”的举措,有效推动了南通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投资于人”的理念亦得以充分彰显,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成为南通发展的鲜明底色。根据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去年20项民生实事顺利完成,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80%。这一数字的背后充分反映了财政资金的“民生含量”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源花在了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等众多民生领域。建成1934个村(社区)医保公共服务点,7.12万失能人员享受了长期护理服务,开展海洋产业校园行和银发经济专场招聘会等就业活动,人才资源总量超160万、居全省第一方阵……正是因为坚持“投资于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百姓福祉,不断擦亮幸福底色,推动“强富美高”新南通的美好图景加快变为生动现实。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强调“投资于人”并非否定“投资于物”,而是要以“人”为核心推动二者动态协同,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使“物”的服务效能提升与“人”的发展需求深度契合。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当下,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协同推进对“人”和“物”的投资,更显迫切。我们需进一步破除“投资于物”的传统路径依赖,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南通实践的物质基础、民生保障、人力资源基础,牢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主动权,让“物”和“人”同向发力、双向奔赴,实现双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