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观点声音

解决博物馆一票难求问题,有啥妙招?一段时间以来,陕西西安推出新探索:西安碑林博物馆宣布全年无休,不设闭馆日;西部机场博物馆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开馆,乘客在出行之余可欣赏精品文物,话题“把博物馆建到机场里”引发热议。如何扩大供给?有的地方探索打破时间边界。现实中,“周一闭馆”让慕名而来的游客遗憾而归,开馆时间“朝九晚五”也阻碍了上班族的脚步。为此,有的博物馆早开门、晚关门,有的推出夜游服务,有的取消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甚至打造“不打烊的博物馆”,能为更多游客打开“方便之门”。时间有上限,空间无局限。拓展展陈空间,突破博物馆建筑的有形边界,让更多藏品走出库房、融入生活、走近大众,蕴藏巨大潜力与可能。可以“向外拓界”。比如,四川不少博物馆积极“走出去”,巡展足迹遍布国内多个城市。可以“向下延伸”。江苏推出“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将大型展馆的网红文物送到基层展览。文博资源向基层倾斜,有助于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还可以“向内融通”。上海科技馆推出“一平米博物馆”项目,长须鲸骨骼标本亮相小学校园;广东广州铁路博物馆将展品搬进白云站,让来往旅客近距离感受铁路发展变迁;吉林长春文庙博物馆走进商圈,以汉服巡游、国风运动会等为市民奉上文化大餐……当博物馆融入城市空间,车站就不只是客流集散地,商场也不只是餐饮购物之所,而具有了收藏展示、社会教育的功能。还要看到,优化供给,既需要在“量”上做文章,也需要在“质”上下功夫。文物巡展,必须确保安全;开放延时,管理服务要跟上;小型博物馆能力有限,需要提质升级、练好内功……写好拓展博物馆边界这篇“大文章”,需要因地制宜,提供更多优质文博资源。

——人民日报《博物馆的“容量”与“能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学习教育于2025年全国两会后启动、7月底前基本结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制定并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推动党风政风为之一新,擦亮了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当其时。这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中央八项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厉行勤俭节约等八个方面立规矩、明导向,成为改进党的作风的“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全党全社会迎来了一场激浊扬清的风气巨变。十余年如一日,从紧盯违规吃喝、收送礼品礼金等“节日病”,到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狠刹“车轮上的铺张”、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再到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一项项整治行动剑指作风顽疾,一个个数据变化见证作风之变。中央八项规定已成为新时代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日益成为党员干部心中的铁规矩、硬杠杠。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当前,“四风”问题虽然得到有效遏制,但要清醒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要聚焦学习教育主题,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认真学习研讨,提高思想觉悟,廓清思想迷雾。要自觉对标对表,深入查摆问题,加强警示教育,深挖思想根源,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前提下大胆干事,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人民日报《擦亮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

“早上被王羲之骂,中午被赵孟頫骂,下午被宋徽宗骂,晚上没睡着还要被李时珍骂……”最近,“回答我全民爆改挑战”系列视频火了。在AI的帮助下,古人们纷纷“复活”,结合人物自身经历和历史事实,配上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向现代人发出“灵魂拷问”,言辞犀利、表情夸张,“魔性”的感觉令人十分上头。究其本质,实际上是通过使用AI技术让历史人物以教科书上的形象“原地复活”,用现代化、网络化的语言进行大力输出。就连这一系列视频中高频次出现的经典台词,“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为什么)”,都是出自一位游戏主播的直播片段。可以说,这样娱乐性、争议性的“反权威叙事”,是相当具有Z世代网络文化特色的一种传播范式。那些原本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历史人物,突然就“活”了起来,用充满个性的“声音”和“表情”讲述自己的生平和建树、阐述新鲜的人文观点。原本平面的、枯燥的历史知识点就这样被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力,变得生动有趣、亲切可感,让人在讶异和趣味之中,不知不觉地学了些东西。正如网友所说,“知识通过粗暴的方式进入了脑袋”。但是,历史也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多面性。当AI复活“古人”并杜撰虚拟对话逐渐成为娱乐玩梗的热潮,其新鲜感、趣味性和传播力都会很快下降。而且,如果缺乏必要的边界和约束,其中可能会夹杂一些虚假、低俗、价值观不正确的内容,由此也会带来不必要的负面效应。因此,大家玩梗归玩梗,还是需要有个度,别让这类创作流于跟风、猎奇和引流,模糊了知识传播的真实底线、变异为对文化符号的过度消费。赛博世界的一声声“回答我”,在狂欢之后还能剩下些什么?如果真能引发一些思考,那应该是引导大家思考着如何去面对浩瀚的历史、如何回答来自时空深处的提问、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学习传统文化。只有让曾经不可触及的历史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现代人心中生根、绽放新芽,AI创作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我们也能从中得到更为丰富有益的体验。

——羊城晚报《当AI让古人“贴脸开大”,该如何把握玩梗边界?》

天气渐暖,北京西南郊区铁路沿线进入盛花期。一时间,“火车穿越花海”的影像刷屏网络,吸引不少户外运动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然而,据本报报道,冒险爬至隧道上方、在轨道上穿行等危险拍摄行为时有发生。据报道,丰台鹰山嘴隧道口附近,有人不顾危险攀爬至隧道上方的山上,一旦失足,后果不堪设想。屡屡越过文明和安全栏杆,说到底是“网红效应”和侥幸心理共同作祟。一些景点未必非到不可、到处都有“平替”,可一旦放到社交平台,被贴上“最佳打卡点”的标签,就极易引起网友跟风。再加上很多人对危险预判不足,认为在铁路上没看到列车就安全了,殊不知危险来临的速度远超预期;或觉得自己有登山经验,不会迷路。恰恰是这种心态,加大了意外发生的概率。安全不能让位于快门,文明不能屈服于滤镜。带上文明和安全意识出门,是最重要的赏景攻略。景点所在区域监管部门要做好安全警示,在重点区段安装防护网等必要措施。鉴于游客对地形和道路不熟,不少游客听信网络视频“瞎白话”,盲目摸索至危险位置,相关部门及景区不妨给游客指条“明路”,通过开设安全观景台等方式,提前规避隐患。

——北京晚报《打卡春日火车,莫离安全轨道》

据媒体报道,3月22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赤岭村一名10岁男孩经过一昼夜漂流,在30公里外的三亚海域被救起,此事成为网络热点事件。这位“小孩哥”被当地网友认出是“赤岭阿亮”,因顽皮在村子里比较知名。村里的老邻居梁先生介绍,阿亮父母都是环卫工人,家里有四个孩子,日常没空管他,以至于阿亮非常顽皮。一些人赶到村子里寻找阿亮,他被救的视频播放量超过千万,还有人以阿亮的名义开设社交媒体账号,一天涨粉3万多。即便是在琳琅满目、各型各款的互联网内容市场中,“漂流小孩哥”的故事和人设,也是无比稀缺的存在。这意味着巨大的价值,也意味着未知的风险。阿亮“一夜成名”后,“阿亮叙事”在某种意义上已超越了当事人自己的掌控,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漂流”。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就算有新鲜事,最终通常也会被模板化、系统化。而“漂流小孩哥”,不出意外地,正在被流量系统的“造神模块”所吸纳与重塑。于是我们看到,阿亮此次所遭遇的险情,成了有些人口中浪漫化的神奇遭遇;阿亮过往种种调皮捣蛋的事迹,也成了被某些小作文讴歌的“狂野精神”与“旺盛生命力”……在“蹭热炒作”的热潮中,“漂流小孩哥”“赤岭阿亮”,成了亮闪闪的金字招牌、成为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而这,对这位少年来说,真的好吗?首先应该厘清的是,“赤岭阿亮”是个低龄未成年人,顽皮而不服管束,经常做出各种危险行为。须知,鼓吹冒险,往往会置人于险地。疯狂造神,只会带来扭曲与失真。我们尊重阿亮因为自身经历所获得的“后果”和“机会”,但是,就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来说,减少打扰、克制曝光,少些“神化吹捧”和“过度诠释”,或许是更合适的立场。

——扬子晚报《流量造神不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应有立场》

2025-03-26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3111.html 1 3 观点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