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上海作为近代工业发源地、现代产业集聚地、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坚定地走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之路。
要守住制造业“红线”,助力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尤为关键。去年5月,上海市经信委联合市发改委、司法局、财政局、规资局等9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降本增效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措施》,被称为“降本增效17条”。“17条”从降低要素成本、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优化为企服务等方面入手,以一套系统集成的降本组合拳,在工业企业成本端,去年共撬动520亿元的瘦身空间。
毫厘必争降用能成本
这520亿元中,降低融资成本和税收减免两大块占了大头,合计435亿元。
融资成本的降低包括了低息贷、信用贷、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税收减免则包括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等。
工业用能的成本降低共计49.2亿元,占比虽不大,却极其考验“精算”功夫,且来之不易,尽显政府各部门合力重构工业成本公式的用心和孜孜努力。
从具体的用能分项看,用电、用气、用热分别降低了37.4亿元、8.8亿元和3亿元。
用电降本举措,主要包括实行“深谷电价”、取消直购电与代购电间的价差、降低市外购电成本等。特别是“深谷电价”政策,去年上半年,在春节、“五一”等法定节假日期间,对大工业用户实行“深谷电价”,可较平段电价降低80%;去年下半年,上海决定进一步将“深谷电价”扩大到2月至6月、9月至11月的休息日,大幅降低了连续生产型企业的用电成本。综合施策之下,去年全年,上海市大工业平均电价较上年降低6分,降幅达6.8%。
用气降本举措,主要有三条,加大低价气源筹措、取消大工业用户5%的气价上浮、降低洋山港LNG(液化天然气)气化管输费用。去年,大工业直供用户平均气价较上年下降12.9%,化工区内天然气用气量提高了9%,但用气成本却下降了5.7亿元。受此利好,去年上海化工行业百元成本仅为81.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元。
用热降本举措,上海主打“价格传导”机制,即通过降低供热企业的用气价格来实现供热成本的下降。比如,由于天然气价格的下降传导至蒸汽,张江、莘庄工业区整体下调蒸汽价格超过10%。此外,通过降低化工区蒸汽固定费、优化超量使用费计费等方式多管齐下,去年上海市9家主要供热企业的平均蒸汽价格同比下降8.7%。
寸土必精降用地成本
2024年,上海拿出非常之举,千方百计降低工业用地成本,实现均价较上年下降7.2%。
路径之一,在于多措并举控制一级市场价格。
实施地价底线管理。上海工业用地的出让起始价,最低按照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来确定。上海还设置明确的新质生产力导向,通过“带产业项目”挂牌、“标准地”出让、“先租后让”等方式,降低企业拿地成本,保障优质产业项目落地。
这些创新举措直捣裉节问题。比如“先租后让”方式,旨在解决外企集团总部不轻易批准“重投资”预算项目的长期难点,鼓励园区为先进制造业企业定制工业厂房,先期以租借方式减少企业拿地负担,再逐步推进项目投资落地。2024年,上海市50年期工业用地成交均价约100万元/亩,已低于收储价格;通过弹性年期出让,上海市20年期工业用地均价降至76万元/亩。
建立产业用地价格调节机制。该机制创新实现地价与空间布局、产业导向、项目类型、绩效指标联动。如闵行区出台《产业用地地价与绩效联动实施细则》,设定绩效联动系数,明确公式——出让起始价=Y×(1-X)。其中,Y为市场评估地价,(1-X)为绩效联动系数,且不低于0.7。如闵行区继峰格拉默集团区域中心及乘用车座椅业务全球总部项目,在拿地过程中就运用了这套公式。
打造“智造空间”支持企业提容增产。2023年,上海市出台《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支持产业项目提升容积率,允许混合配置工业、研发、仓储、公共服务配套等功能。此后,上海市级财政又每年给予近10亿元资金额度,用于奖励市级优质项目。截至2024年底,已下达各区实施约7.54亿元,单项目最高奖励金额可达3000万元,开发建设成本降低近4%。
路径之二,在于通过预期引导来降低二级市场成本。
利用产业用地综合价值评估降低收储成本。上海专门印发《关于规范产业用地综合价值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强化评估与用地绩效联动,并通过协调市属国企合理确定地块价格,来确保产业用地的公共价值属性。
通过严控工业用地股权转让、性质变更来抑制炒作。上海印发《关于加强本市涉产业用地企业股权变更联合监管的通知》,按产业导向开展股权转让,确保工业用地规模不减、性质不转、标准不降,严控工业用地转性,坚持“工业姓工”。
运用产业结构调整降低业主预期。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明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处置路径(限制类允许有条件改扩建,淘汰类限期淘汰),由此降低业主对此类产业用地过高的价格预期。
创新机制降“软成本”
企业用能、用地、税收等,都是显性的硬成本。但上海为工业企业降本增效,走的是“软硬兼施”的范式,消减那些看不见的制度性成本,也早被考虑在内。
借鉴海关AEO(经认定的经营者)制度经验,由上海市经信委牵头,联合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委、市水务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等7个部门,已出台《上海市工业领域经认定的经营者(AEO)制度试点实施方案》。这是国内首创的工业领域AEO制度试点,也是首个跨部门联合实施的分级分类检查制度,并且优化为“免申即享+告知承诺”。
该方案将市场、经信、卫健等7大领域共83项中低风险行政检查情形纳入了工业AEO试点,包括职业病防治工作、企业排污水、产业政策禁止投资建设项目、计量器具监督检查等。因投诉举报、线索移交等引起的触发式行政检查,以及应急、生态环境、消防等检查情形暂未纳入。
该方案聚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已首批认定了2360家工业企业。首批试点企业将获“三重好礼”——三年内,针对低风险行政检查事项,市、区、街镇各级行政执法主体原则上免于有计划的现场检查;针对中风险行政检查事项,原则上每年仅检查一次;推行柔性执法,对情节轻微或社会危害较小的企业违法行为,积极适用首违不罚。
520亿元的降本答卷,是上海对于提升工业经济比重和竞争力的躬身践行,是这座超大城市对实体经济的最赤诚守护。今年,上海还将持续拿出降本大招。比如,强化供需对接,进一步推动降低一次能源成本;又如,针对全市9家供热企业管网开展更新改造,系统降低热损率约8%,进一步降低用热成本;再如,探索以法律形式明确工业用地的公共资源属性,与六类经营性用地进行区分,降低权利人通过分割销售、性质转变、股权转让等方式获取产业以外过高收益的预期,进一步降低存量用地收储成本。另外,上海加快发展工业服务业,通过工业品电商、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工业碳管理理念、国际互认的工业检测机构、供应链管理龙头企业、世界级的工业物流体系等,进一步提效率、降成本。
今年,上海市经信委锚定目标,要助力工业领域再降本60亿至80亿元,力争使工业领域降本累计突破600亿元。从一度电、一方气的精算博弈,到一寸土、一纸证的制度破冰,这座城市正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重构制造成本的“上海坐标”。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