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化周刊

往事并不如烟

——读胡吉飞文集《岁月留痕》的联想

□王嘉祥

7月20日下午,胡兰英将他哥哥胡吉飞的文集《岁月留痕》送到我们杂志社,转身笑着说:“炳哥再三嘱咐,一定要送到您手里,我的任务算完成了。”

胡吉飞是我超过半个世纪的老朋友,他祖籍江阴陆家沟,父亲13岁逃难到如皋南乡的东车马湖,在舅舅家落脚,学成手艺,成家立业。1937年2月,胡吉飞生于如皋薛窑老镇,1952年考入南通师范学校初师班,毕业后长期在如皋县委、县政府办公室任秘书,后从如皋市建委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他为人敦厚笃实,做事细心周到,在如皋政界和民间均有良好口碑。他退休后,为身边的人写了许多回忆文章,并在当地报刊上陆续发表,后又整理汇成文集发行,他这种“不为自己留片言,只为他人称功德”的精神,十分难能可贵。

我逐章逐节阅读他的文集。老胡那有点扬州评话风格的叙述和近乎白描的写法,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我们共同熟悉的许多老书记、老同志,又一一再现于眼前。文集汇编的102篇文稿,既有忆文、故事,又有人物素描、随笔杂感等,他以胡氏百年家史为经线,以记录他熟悉的人、经历的事为纬线,编织成了一轴记录时代风云变幻的画卷。

因为胡吉飞经历的那个岁月,是我们共同走过的年代,所以我读起来倍感亲切。介绍的很多人和事,常令我掩卷沉思,浮想联翩。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胡吉飞和他的同辈人留下了一行行足迹和一道道旅痕,其中有三道给我印象最深。

吉飞出身寒门,兄妹九个全靠父母亲刨土觅食为生。生活的贫困与苦难,从他讲的“三个第一次”可窥见一斑。

第一次用牙刷。吉飞与许多农村孩子一样,打小没条件刷牙。他看到家对门的一个店老板,每天早晨刷牙漱口的模样“水含在口中,仰面朝天,水就在喉咙里哈哈作响,然后头颈突然向前一倾,吐出冒着白沫的漱口水……”就极为羡慕,梦想自己也有一天,能像模像样地刷一次牙。直至他上了初师后,才花四角钱买了一把牙刷,花四分钱买了一袋黑人牌牙粉。这把牙刷坏了就去修修补补,用了整整三年。看看现在,再普通的家庭也是一人一把牙刷,且差不多个把月就换新的,至于宾馆旅社,使用的更是一次性牙刷。

第一次看电影。全国解放后,外国电影陆续进入中国城市电影院。银幕上的种种神奇,深深吸引着乡下伢儿。那时一张电影票才5分钱,可为了看一次电影,吉飞坚持从老家步行上学,路上饿了,就在小河边捧一捧水喝,把父母亲给他买船票的钱省下来,这才平生第一次看到了电影《高尔基的童年》。如今,我们不仅看到普通电影,还能看到立体声电影,至于有线电视,早已进村入户,就连手机、网络上都能看到国内外的影视,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第一次赶考。1952年胡吉飞从薛窑小学毕业考初师,要从薛窑步行50多里路,赶到唐家闸应考。可赶考路上,少年和他的同学遇到了暴风骤雨,“风大雨急,我们浑身湿透,两脚10爪锥地,每只脚都抓出了5个水汪塘儿……”,他“晚上在一块不足30厘米宽的木板上,睡了两夜。”后来又步行往返100多里路,去唐家闸看榜。返回途中,有个推独轮车的愿意顺道带他,只需出一千五百元(注:旧币制,相当于现时一角五分钱),但他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花这个钱。今天考生赶考,几乎家家都有汽车接送,许多家长早早就在考场附近预定了星级宾馆包房,抚今追昔,真有天壤之别啊!

胡吉飞亲身经历过从吃糠的日子到小康的生活,他提醒我们必须记住,国家从苦难走向辉煌是何等不易。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要多经受一些贫苦教育和挫折教育。因为“贫困和坎坷是成就天才的伴侣”。

不忘“亲民留痕”,恪守人民至上。胡吉飞前后23年,在县委、县政府办公室,作为秘书先后陪伴过十几位县委书记,其中如张鸣、刁守坦、唐如浴、王飞岳等,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干部,胡吉飞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收集了这些老领导处人处事的“微末之事”,写成一篇篇人物素描,从中折射出县委书记们的优秀人品和优良作风。

张鸣同志是“三八式”的南下干部,他在担任如皋县委书记三年期间,号召如皋几十万人民勒紧裤带,肩挑车推战高沙,从根本上改变了如西南地区的土壤结构,为后来这片土地旱改水奠定了坚实基础。张鸣同志学习焦裕禄在兰考种泡桐树防风固沙的经验,要求如皋城乡居民见缝插针,栽种“钉刺槐”(即洋槐树),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老百姓生活用材和燃眉之急。张鸣同志身为县委一把手,处处谨言慎行。他爱人时任人民银行如皋支行政工组长,一天,时任行长桑云请张书记给员工们作报告,却被婉言谢绝,张鸣说:“工作上规避亲属关系,这是党的一贯作风。”为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县级机关干部组织了多天野营拉练,回到县城大家集中在操场上,请张书记讲话。他看到大家都很累,于是就讲了一句话:“三军过后尽开颜”,随后右手向空中一挥,大家回家休息。

那个年代,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机关干部,下乡都是骑自行车或步行。在群众家搭伙吃饭都照样缴粮票和饭菜钱。白天在一块大田里劳动,夜里在一个屋里睡觉,随时能听到老百姓的心声,知道他们的疾苦。群众要向县委书记反映情况,无需经保安盘查、门卫登记、秘书预约,也极少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

胡吉飞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称赞县委书记刁守坦工作不唯上只唯实。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居民供应的豆制品,全用冷榨豆饼做原料,被群众称为豆饼豆腐,口感较差,营养价值也不高。刁书记不怕冒着违反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风险,下决心解决群众吃不上黄豆豆腐的问题。他将平价豆饼转议价,议价黄豆转平价,并想方设法贷款,办起了豆制品厂,终于让广大居民吃上了可口的黄豆豆腐和百叶。刁书记的亲民作风,在如皋上下一直被传为佳话。1973年,时任县委书记唐如浴帮助福建省闽清县雄江农机厂,解决了从如皋农机厂不用钢材置换,却购买了一台6136型车床。雄江方面为了感谢唐书记,随车托运来两只樟木箱,每只箱子六块板,当时成本价每只也就16元。唐书记发现后随即找到胡吉飞,认真地说:“樟木箱是个好东西,我不是不需要,也不是拿不出这个钱。但不论是拿还是买,都属以权谋私,因此,这两只箱子交给你们办公室去处理。”县委老书记谢翼飞一次带领一班人,去如西地区检查工作,中午到搬经公社食堂用餐,正赶上包扁食,一人一份四角钱。老谢曾在这个公社做过书记,于是,就有他的老部下替他们付了饭钱。之后老谢知道了,责成胡吉飞一定要把饭钱如数送还……

全书共有22篇文稿,生动地记录了十几位老书记和县级领导干部的律己行为和亲民作风,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老一辈的“亲民留痕”,恪守人民至上,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富国强国之梦。

不忘“大师遗痕”,勤勉永葆晚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胡吉飞调任如皋市建委副主任,其后不久即兼任“恢复水绘园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有幸结识了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家、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并与这位艺术大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集中,胡吉飞用了近30个页面,浓墨重彩地回忆介绍了他与大师的交往和受到的教益。陈从周大师曾先后两次到如皋,都由胡吉飞等陪同考察水绘园,安排他的饮食起居,并向大师提供了许多如皋方面的历史资料。胡吉飞也多次去同济大学大师的家登门求教,每次都受到亲切接见和许多教益。陈从周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等,有《苏州园林》《梓室余墨》《说园》等专著存世,他首次提出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论断,尤其他在《说园》中阐述中国园林理论时,融史哲艺与园林建筑于一炉,更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大师以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中国园林造园理念和手法,为修复、升华水绘园十八景点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与大师的频繁接触和交往中,胡吉飞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影响,让他这个园林建筑的外行逐渐入门。

胡吉飞将大师题赠的“山色谁题”横幅,视为对他从事城乡建设工作的指令和激励,把大师挥笔写下的《忆江南》:“如皋好,信步冒家桥,流水几湾萦客梦,楼台隔院似闻箫,往事溯前朝”等词句抄录在笔记本上,当成大师对如皋古城最好的描绘,时常进行吟诵。他从陈从周教授的为人处世中悟出道理:人多时要学会管好自己的嘴,少言多思;人少时要学会管好自己的心,莫生邪念。方能行稳致远,才会有所作为。胡吉飞深知,往事并不如烟,诸事均可后鉴。他说,我这辈子不可能有陈从周教授那样的丰功伟绩,但我一直在学习大师做人的风范和做事的风格,直至走完此生。

2022-08-31 ——读胡吉飞文集《岁月留痕》的联想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08426.html 1 3 往事并不如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