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
家中养鸡三四只,母亲切菜我喂食。鸡子十分有趣,见到一勺食物往东撒,就往东跑;再见一勺食物往西撒,就丢下未吃完的,又都奔着西边来。
望着鸡子争食、一哄而上,我脑中蹦出两个短语:“鸡”不择食,鸡不竟食。人与书,也是如此。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书籍紧俏,人们逮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如今,可读的书籍不计其数,可是许多人,旧的还未读完,新的就已上手。
当然,书不竟阅,学不竟通,不是新病,古已有之。记得读过《史记·项羽本纪》,便有故事:项羽自幼,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学剑术、学兵法,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鸡子吃得没完没了,项羽学得没完没了。终了可悲,项羽自刎,究其缘由,与其不肯竟学不无关系。与项羽截然不同的也大有人在,他们才是今人的读书楷模。譬如宋初教育家、“安定学派”鼻祖胡瑗(海陵如皋人)。钱穆先生《国学大纲》有言,安定先生考试失利,并未气馁,北迁泰山,一心读书,每有家信,读到平安二字,便弃于山涧。经过多年勤学,他读通《六经》,为书加注,终成名家。
项羽和胡瑗等人是鲜活的例子,还是历史的镜子,其告诫后人:人不是鸡,书籍少了,切不可“鸡”不择食、人不择书;书籍多了,也不可鸡不竟食、书不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