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南通新闻

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成员交流科研成果

水中“候鸟”何以加速回归

实施近海和滩涂湿地的江海洄游生物保护是策应长江大保护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一环。如何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着力破解江海洄游生物保护和长江入海口生态功能修复等领域科技难题?10月30日,在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成立一年之际,联盟各成员单位相互交流在生态监测和评价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共商协同创新。

长江鱼类资源快速上升

2021年1月1日起,我国长江流域全线禁渔。近两年,国家农业农村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陆续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及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全面禁渔的背景下,长江鱼类资源量快速上升。日前发布的《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2017—2021)》显示,随着2019年刀鲚专项捕捞许可证制度的取消,及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渔工作的推进,由长江口入江并进入鄱阳湖的江海洄游刀鲚种群,较之前显著恢复。

刀鲚是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的旗舰种。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近年来致力于在鄱阳湖和安徽江段及江苏江段监测长江口刀鲚种群。“与禁渔前相比,长江中下游沿线水域刀鲚资源持续恢复,长江刀鲚资源组成日趋复杂,新分布点逐渐增多。”中心研究员杨健说,这一监测结果振奋人心,表明刀鲚关键栖息地在明显复苏。

长江干流刀鲚种群显著恢复,那海洋里的情况如何呢?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仲霞铭介绍,该所实施了长江口与毗邻海域刀鲚的联动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毗邻海域刀鲚出现频率、出现量连年上升。“由此可以看出,长江禁渔的效果初步显现。”

系统保护洄游生物生活史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巩固长江禁渔成果,强化水生生物养护。保护江海洄游生物、保护长江生态如何更进一步?参会专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恢复渔业资源是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物理海洋学家、中科院院士苏纪兰认为,认识洄游生物的生活史是对其保护研究的抓手,可从研究滩涂在洄游生物生活史中的作用破题。

苏纪兰院士说,以刀鲚为例,其在南通以上产卵,长江口滩涂是刀鲚的育幼场。滩涂上有丰富的生物群落,除了提供鱼类育幼场,还具有净化水质、埋藏蓝碳、作为候鸟迁徙地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因此,“滩涂湿地并非荒滩,而是金滩银滩。如何规划利用,事关近海生态环境优劣。”

“保护洄游生物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体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也认为,恢复近海渔业资源是当务之急。他建议,加强鱼类等洄游生物生活史研究,对洄游鱼类全生活史阶段开展系统保护,进行“家园式”“牧场式”管理,让鱼类完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史。

今年夏季高温干旱天气造成长江水位下降,导致刀鲚等渔业资源受损。对此,杨健研究员建议高度重视极端气候异常等突发事件导致渔业资源受损的评价,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此外,他还建议加大针对非法捕捞长江及周边水域水产品生物的溯源及鉴别技术研究的资助力度。

跨学科协作助推资源恢复

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自2021年成立以来,在鄱阳湖刀鲚恢复现状和长江口集聚扩散效应、长江口缺氧区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长江口生态系统功能响应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积极推进区域生物及生态保护工作。

跨学科协作,是助推江海洄游资源恢复的题中之义。今年会议期间,苏纪兰院士再次强调了建立联盟的出发点。他拿对虾举例,其为什么在某处产卵、在某处生长,其饵料是什么,这些都需要不同学科一起来研究。

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除了观测江豚,还在我市沿海滩涂观测迁徙鸟类。随着观测手段、频次增加,观测到的物种也日趋多样,今年在如东沿海滩涂还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的繁殖地。滩涂不仅是候鸟天堂,也是刀鲚等鱼类的育幼场,中心研究员张再峰说,下一步,中心将为江海洄游生物研究提供更多监测数据。

如何更为合理地保护江海洄游生物也是联盟今后需要长期研究的一个问题。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熊瑛说,刀鲚进长江、回大海之前,都会在长江口徘徊一段时间。去时、回来时各多久?这需要多方共同研究,从而为长江口毗邻海域的捕捞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江海洄游生物,是长江大保护战略的重要内涵。去年,市科技局在科技计划体系中增设“长江大保护专项”,支持院企联合开展洄游生物保护、长江南通段治理等领域科研攻关,两年共扶持科技项目33项。 本报记者王玮丽

本报见习记者范译

2022-11-02 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成员交流科研成果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14967.html 1 3 水中“候鸟”何以加速回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