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生活周刊

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护身符

◎丁兆梅

微信热闹十来年了,晒或不晒皆为自由、喜与不喜各有理由。在下左看右看存了点疑惑:晒娃者众,晾厨艺者亦众,晒娃厨艺者,相对稀有——是娃们学不会做饭、导致厨艺传承后继无人呢,还是TA对此毫无兴趣甚至少有机会练手?

最新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对此指名道姓:“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能做两到三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依旧是颠扑不破的育娃真理,官宣中也说练习厨艺是劳动实践的起码切入点:源于生活,解决刚需,家家皆有操练场地,父母祖辈皆能指点江山,劳动成果肉眼可见的利己惠人。这等好事却鲜有实时精彩展示,是我的朋友圈不够庞大丰富,还是大家觉得晒娃做菜太小儿科、直接忽略了这个美好话题?又或者“厨房重地、非请莫入”是很多孩子的日常状态,确实无作品可晒?

皆有可能。但我倒也没有生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担忧。是的,并非厨艺不重要,而是时机还未到。等离家去远方后,很多原本啥都不会的娃娃也能从“君子远庖厨”的无为模式切换到三餐自给自足的有为状态。这是为啥?在下好奇地问过几个娃娃,答案大同小异: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服务,但到了他乡或异国时就无师自通地有了护身符。毕竟大家会面临一个艰难事实——吃饭忽然就成了大问题。每天都在外面混吃混喝,肠胃厌倦,银根也紧张。加之毫无章法的肆虐疫情一直不散,下厨就成了必修课。信息时代,我在这头、师傅在网线那头,看好中意食谱下载,依葫芦画瓢地研习那项古老又现代的技能——做饭,在自修“新东方”大厨的路上奋力尝试,居然很有成就感。

时势造厨艺。我们家小羊同学在外三月有余,摸索出了不少简易菜品,厨艺大有进步,某次给我们煮了一锅内容丰富的面条,味道极佳。看来只要葆有内驱力和学习力,什么事都难不倒,一直到老。

厨艺作为护身符,专治水土不服,让家人们免去了无端担忧。所谓水土不服,很大程度上是肠胃不服,是蓦然发现之前的那些平常——例如在家人面前张开血盆大口狼吞虎咽的自在满足,本身就是小幸福。然而,亲子间总是要分离的,当家人的厨艺不在服务区了,TA是否自带护身符?是否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还能助人为乐?

厨艺和所有本领一样,别人有当然是好的;但他人终归是自己的桥梁和拐杖,唯有傍身本领才是抵抗无常的不二法器。每个不以成为专业厨师为终极目的而身怀厨艺的人,都拥有着渡己渡人的隐形财富。很多幸福指数高的智人,在“涉足高精尖领域、研究高大上学问、探求无穷尽可能”与“案板剁得咚咚响、铲勺挥舞身心随、下厨自在炒一盘”之间自如切换,乃至将它们整合成了相辅相成的两个面——厨艺自然属于那个基本面。在他们看来,解决了吃饭问题后,其他那些个坑坑洼洼、坎坎坷坷其实都可以慢慢来。

我常自作多情给小羊建议:有空多去逛菜市场,多淘米少淘气、多熬汤少熬夜;将来有对象后,多炒饭少吵架、多拌菜少拌嘴;真心诚意希望你们一起下厨房,当有一方不开心的时候,另一方主动做饭是最高级的选择,值得深情推广……倘一个从不做饭的人在心里装了另一个人后忽然似懂非懂地研究食谱、笨手笨脚地买洗切煮,那属于在用行动写情书没错了。此等无言表白,往往比诗歌更有味道、更为浪漫。若小羊遇上此等暖男,好好相处,未来可期。(本栏目由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供稿)

2022-11-08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15531.html 1 3 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护身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