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生活周刊

一条棉绸裤

◎吴长海

我读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是1975年,当时17岁。那会儿的高中是两年制,我们离毕业也只有一个多月了。那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极度匮乏。我们这些高中生大多是贫下中农的后代,家庭条件特别困难,所以,平时很少能穿整齐就不错了。但我们这时又是最爱美的年龄,如果突然见到有谁穿了一件新衣服,特别是当时最流行的棉绸质地的衣服,都要被同学们羡慕好多天。

我们班有一个男同学叫李树云,个子很高,非常爱美,人也长得潇洒。他一听说离我们学校10多里路的刘家铺供销社有棉绸布卖,第二天天没亮就一个人步行去了,站了一上午的队总算如愿以偿,买了几尺能做一条裤子的棉绸布。

那天上午上语文课的时候,班主任万老师清点人数,发现李树云没有来,问了几个同学都不知道。那时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尾期,教育质量抓得还算紧,哪怕离毕业只有一个多月,万老师特别愤怒。看到他发这么大的脾气,同学们人心惶惶。后来是一个与李树云睡上下铺的姓张的同学向老师告了密,说李树云天还没亮就起了床,去刘家铺买棉绸布了,一直到中午放学时,李树云才回到学校。虽然买回了棉绸布,但人也显得很疲劳。想想也是,早晨五点多钟就起床,又要来去走三十多里山路,连早饭都没吃,不疲劳才怪。

下午上语文课时,班主任万老师拍着桌子狠狠批评了李树云,硬是把他气哭了。万老师是外省人,脾气很急躁,甚至有杀气,我们都很怕他,他是老牌大学生,语文课讲得特别生动风趣,很有文采,批评完了后,还顺便作了一首打油诗。

万老师念那首打油诗的时候很有点老学究的派头,虽然摇头晃脑的样子显得很滑稽,偏偏他本人一脸严肃的神情,我们看着想笑也都不敢笑出声来,只能在心里偷着乐。那首打油诗我至今记忆犹新:“为了棉绸裤,纪律全不顾。步行十七里,去了刘家铺。你要批评他,口服心不服。”

2022-11-08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15537.html 1 3 一条棉绸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