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
尤灿兄见示黄幼松致其祖父尤无曲先生信札一通,乡前辈的墨迹有缘一睹,窃谓此生有幸。此信原件已有残损,我于录入时,残缺或无从辨认者,以“□”为代,而能据残存笔画拟补者,则以〔〕标记,笔误字在其后用()注出正确的字。现将全文录于下:
无曲足下:转寄一函收〔到〕,弟昨日去□,□〔甫〕云因某种原因,今秋不能来汴,渠之《山居谭道图》及手卷,弟当于〔最〕近〔期〕间托人送上。益群社展览会于何日开幕?彼主创者为谁?拙画恐不足以附骥耳。逸松既来城,□□竟不与□信,未免太觉难堪也。石章已刻就,但因无便,故未能送来,有劳悬望,殊觉于心增愞。足下知我,或当不怪。顾兄近在何处?渠大概又进步不少矣,将来与足下,真可附(俯)视通城矣。〔此〕复,即颂大安。弟幼松顿首。
益群社开展览会时期,请来函示我,当来城一观,以增领教益也。
与石章交换之画,请早豫备。
根据信的内容,我判断此信写于1931年夏秋间,在此不妨略作考辨。
此前的1928年秋,黄幼松考入上海艺术专门学校,次年秋尤先生也考入该校,两人相识为友。信中提及的“□〔甫〕”应是杜小甫,而“逸松”即蔡诩松,两位都是尤先生在上海美专时的同宿舍友,而此宿舍又因黄幼松、潘君诺等友常来雅集,曾被名为“思美人室(思微妙室)”。1930年2月,尤先生与杜小甫等随美专大多师生转学至中国文艺学院(文艺专科学校),而黄幼松似乎仍留美专,约于是年底赴河南开封就职于建华艺术学校。1931年夏,尤先生毕业回到家乡南通,因为正值教会所办益群社的新楼行将落成,而又有办书画展览筹款赈灾之举,所以就有向黄幼松征集作品之举。黄幼松此信就是对这事的回应。
信中说“小甫云因某种原因,今秋不能来汴”,按杜小甫为河南新乡人,其家与开封隔黄河而相望,其时也刚毕业,想是黄幼松动员他回乡与己同职,而杜却因故暂不能回。从“来汴”一词看,写此信时,黄幼松似乎人在开封,但看信中询问益群社展览的展期,并表示展出时“当来城一观”,则其所在显然与南通城不远,于是认定那时他就住在竹行镇自己家中。他之住于家,可能正逢开封校的暑假。
关于这个益群社大楼,在南通时间稍长些的人都应该有印象,其位置就在南大街,现在的“文峰大世界”就是拆掉它而建造的,拆之前已改成为“新华饭店”。益群社大楼落成于1931年10月8日,当时地方报纸有专门报道,谓益群社成立五年来,所做公益事甚多,但原有房屋不敷用,乃于上年秋筹款,本年春季兴工,现已落成。该楼号称四层,其实第四层指的是屋顶平台,实际是三层,其各层分布为:“第一层设阅报室、讲演厅等,第二层设图书馆、干事室、客厅等,第三层设课室、潜修室、儿童图书室、会议室等。第四层屋顶,将来拟陈设花卉,供人游览。其原有之平房,则辟作游艺室及妇女部之用。”
益群社新楼举行落成典礼时,楼内所办艺术展览也同时开幕。关于这个展览,也有报道云:“城内益群社,日前发起书画筹赈,昨日该社举行艺术展览会,就二楼、三楼陈列各新旧名人书画及艺术作品,凡四百馀件,公开展览一星期。所有书画筹赈作品,亦陈列该会,藉供助捐者,得此相当之认识。闻昨日当时购买捐票者,颇不乏人云。”报道没有列举参展人名,以信札所言看,应是有尤、黄二位的作品展出的。
此信还问及“顾兄近在何处”,这位顾兄显然就是尤先生的表侄顾永惍。1930年秋,尤先生曾带顾永惍和赵丹赴沪投考中国艺术专科学校,其时应该与黄幼松相识。
黄幼松在信中对顾永惍和尤先生瞩望甚高,谓二人将来“真可俯视通城矣”。事实证明黄幼松眼光之准,只惜顾永惍去世太早,未能大展其艺。本来,以黄幼松的画艺,也应是足够“俯视通城”的,却无端地毁之于1957年的政治劫难,思之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