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青年人都是自由恋爱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轻人还大多是由人说媒,然后择时男方去女方“看娘子”,若男女双方都有意,就再由女方到男方家进行“访人家”,也就是看一下男方家境如何。回想自己年轻时三次“看娘子”的经历,着实感到幼稚可笑。
我是启东人。21岁那年,我在乡下一所学校教书。一天上午,学校有个同事说要给我介绍一个对象,她家住永和武陵村街上,约我第二天早晨去相亲。由于我刚参加工作,家境比较贫困,自己还没有一身像样的衣裳,本不想去。学校同事们知道我的心情,大家热情帮助:这个借给我藏青色毛哔叽帽子、咖啡色毛皮鞋;那个借给我八分新的服装……就这样,在领导与同事们的热情鼓励下,我粗粗打扮了一下,就骑着自行车跟女同事去“看娘子”。
到了那家,女主人倒是十分热情,拉过一条板凳让坐下,并端上热气腾腾的炒米茶,告诉我俩说:“姑娘刚刚出去领纸板,稍等一下就来。”于是,我和单位同事坐在门口喝茶。
不一会儿,两个姑娘扛着一捆纸板姗姗而来。她俩都齐耳短发、中等身材,高矮瘦胖差不多。当她俩走近时,我顿感紧张地低下头。姑娘坐在我的对面,我也不敢看。大家静默一阵,我就起身告辞。走在路上,同事问我对姑娘印象如何?我就老实地说,两个人身高一样,不知是哪一个,再说她的脸儿我也没敢看。
又过了一年,春节刚过,我从上海回来,我妈告诉我说,你学校徐老师的哥哥叫你去,说有事。不知什么事,我就骑车半小时到他家。他笑嘻嘻地告诉我,说是为我介绍女朋友。我说今天还没准备,身上的衣服都是旧的,要不过几天去?徐老师的哥哥为人十分热情,他说自己刚结婚,体形和我差不多,新衣服可以借给我。好,那就去吧。我更换好衣服,两人就骑着自行车出发了。
不远,骑车20分钟就到了。这家是朝东屋,女主人很客气,我们一坐下,她就忙着炒花生。谁知女孩十分害羞,她背靠着房门一直站着,直至我们离去也没转身,我娘子没看到,看到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稍坐一会儿,花生没吃就走了。第二次相亲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好像后来几年,上门说媒的人少了,父母着急起来,竟怪我不努力。26岁那年冬天,又有人给我介绍对象。女方家原是我远房亲戚,虽说没往来过,但沾亲带故,我就大大方方在她家吃了中饭。她的言谈举止让我感觉不错,当媒人问我对女方印象时,我就点头默认。当时虽说关系确定,但恋爱几年,也很少见面;即使见面,也是孤默寡言,更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这1980年代年轻人的婚姻,真是电影故事片《李双双》主人公孙喜旺说的——“先结婚、后恋爱”。
光阴似箭,沧桑巨变。笔者认为,我们这些人虽说比上一辈观念进步了不少,但还是没有完全摆脱束缚,在恋爱婚姻上过分拘泥于形式,因而缺乏相互间的交流。
不过!现在有些年轻人对恋爱,尤其是结婚、离婚,过于轻浮草率,我认为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