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化周刊

消失的“折子”

◎程太和

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大集体时代,每个生产队都有几间大粮仓。我们队的仓库是五间泥墙草盖的“元宝屋”(酷似伏置的“元宝”),仓库里的大小粮囤都是用折子圈起来囤粮的。折子是用芦苇编结的,宽约一尺,长五六丈。用的时候,把它放下来囤粮;不用的时候,把它卷起来,挂在墙上,或放在木架子上,不占地方。

芦苇编结折子,要经过多道工序加工,海安东乡河沟不是很多,芦苇也不太多,会编结折子的人很少。印象中,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有专门的折子出售。更多的折子是南通平潮西边五接及如皋西南乡营防一带的人到如皋东北乡及海安东乡售卖的。五接及营防一带靠近长江边,江滩上芦苇较多,那一带的人就地取材,从小就学会了编结折子手艺,农村大集体时期,他们仍利用这一手艺赚点副业收入。据说,芦苇编结折子,首先要经过斩头去尾,然后把芦叶清理干净,再用柴刀从中间劈成两半后,均匀地铺在平整坚硬的地面上,用石磙把劈成两半的芦苇来来回回碾轧。经碾轧后,芦苇片再编结成折子。过去,从如皋肉联厂东围墙向北,经七里阙、十三里港、十五里井、南凌,到海安的壮志、丁所等地,有条断断续续的土公路(旧如李公路),路上常有南通五接人骑着“二八杠”脚踏车经过。脚踏车后面的架子用木棍加长放宽,上头叠着两叠,下面挂着两排折子。走到人多的地方,边骑车边叫卖。他们的折子,直接卖钱的不多,更多是换粮食。他们心里有本账,换粮食比卖钱划算。北三县的粮价比南通便宜,用折子换稻谷再转手卖掉,两头都有得赚,且来去都不空车。

用折子圈起来囤粮也是一门技术。我们生产队“囤折子”最好的是李三爹和曹爹。囤时,折子要放得圆,一层与一层相接时,重叠部分不能太大,太大了,浪费折子;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容易裂开。几千斤的粮食,放在一个粮囤里,邻近折子的地方压力会很大,一旦折子突出来,就会爆裂开,致使粮食流出来,撒满一地,这时就要重新囤。“囤折子”时,底层要用砖块、木棍垫高,再在上面铺篾席或苇席。装粮食时,用折子先围上两圈,然后将粮食倒进去,一边倒粮食,一边将折子继续围圈,同时向上慢慢移动。一卷折子用完了,再用第二卷折子接着圈,直到一人多高,这样一个粮囤就围成了。芦苇折子,生态环保,透风性好,囤的粮食不易发霉,不会产生黄曲霉素,粮囤的大小、高矮,有经验者可见机掌控,非常方便。推算一个粮囤装了多少粮食,可根据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计算。

现在很少有人堆在家中待价而沽。折子不需要了,会“囤折子”的那些人也都老了。

2023-02-22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26142.html 1 3 消失的“折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