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
绮窗寒梅,伴着《禅诗》的歌曲声,旋律柔曼,意境冲淡,而且通曲只有“愿将山色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两句唱词,回环往复,却不单调乏味。据说,此语乃清人薛时雨所撰的滁州琅琊寺楹联。因该寺邻近醉翁亭,亭边又有欧阳修手植的梅花一株,故谓“梅花伴醉翁”。
有人说过,“修到梅花”取意于宋人谢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雨渐歇,几生修得到梅花”,但谢诗作于宋亡后,其以梅花自况,表示不向元人屈折,乃儒家之馀绪,与佛无缘。倒是清代女词人吴藻的《花帘词序》所云“丁酉移家南湖,古城野水,地多梅花,取梵夹语颜其室,曰‘香南雪北庐’……十年来忧患馀生,人事有不可言者……自今以往,扫除文字,潜心奉道。香山南,雪山北,皈依净土。几生修得到梅花乎”,才算得上是佛家的承祧。吴藻因境遇坎坷而佞佛,颜其室曰“香南雪北庐”。佛书有云,“雪山有树,名殃加陀,其果甚大,其核甚小,推其本末,从香山来,以风力故,得至雪山”。此梵语殃加陀,即华言之梅花。
虽然谢诗未有佛旨,但梅花与佛家的因缘却是在宋代结下的。《四库全书总目》:“《离骚》遍撷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兴,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林逋与净土信仰很有瓜葛,故自其以后梅花诗别开生面。
宋代亦有见梅悟道之说。《鹤林玉露》:“有尼悟道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亦脱洒可喜。”奈何此尼佚名,后世遂将其名号衍出了许多,或曰“唐比丘尼无尽藏”,或曰“梅花尼子名习静”,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