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化周刊

如皋邮局 与电报局的创设

◎程太和

清代,通信极为落后,如皋与外省各县的信递全赖城乡各处的信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农历十月,于如皋城设江苏镇江邮区如皋邮政分局,业务范围以平信和挂号信为限,不通汇兑。所用邮票印有“大清国邮政”字样,中打圆形蟠龙图案。辛亥革命后,社会上习惯尚以“龙头”作为邮票的代称。民国初年,如皋邮政分局定为二等乙级局,下辖岔河、柴湾、角斜、李堡、栟茶、石庄、丁堰等代办所。

历史上,如皋为滨江临海(今如东县大部分地域旧属如皋县管辖)要区,光绪二十年(1894年)即通电报。局址初设北门外。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阴人曹楷(字则先,以字行。曹楷早年毕业于上海电报学堂,毕业后分配至天津电报局任报务员),奉调至如皋县任电报支局局长。曹楷初到如皋,先以局长兼领报务。另有报务员、事务员、报差(递送电报)各一人,装设工二人,皆由上级派遣随同曹楷来如皋。光绪三十年(1904年),如皋电报支局移至城南吕祖殿,后因房屋狭小迁到贾家桥(俗名“姐姐桥”)东首朝北的民宅。民国初年又迁至秀女巷北首张宅。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月,如皋电报局被上级定为四等局,迁至南大街临街面朝东的一座较大的宅子。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江苏省架设扬州至通州的电报线路。通州、如皋一线经白蒲、林梓、丁堰、东陈至如城,向北接柴湾、油坊头、葛家桥、立发桥、海安与扬州东行之线相连。当时的农民不知电报为何物,已架设的电报线被风吹动,发出“呜——呜——”的响声,尤其是风吹电线杆上的陶瓷葫芦音响更大,年龄大的人一听惊恐万状,说什么“电报是由鬼魂传送的吧!呜呜的声音是不是细毛鬼的哭泣声?”加之一些巫婆、神汉乘机造谣惑众,引起农民阻止竖杆架线,有的地段已架设的线路也遭到破坏。对此,曹楷等电报局工作人员认为如果依仗官府派人弹压,可能激起更大的民众反抗,酿成大事,即使架设成功,也难保不再遭破坏。曹楷亲临现场,和蔼可亲地向农民解释,并实地用一段铅丝做试验,给风一吹,同样有声音。他反复地告诉农民:“陶瓷葫芦是空心的,凡是空心的东西,经风一吹都能发出声音。譬如,人们对着瓮缸发声能使声音更响,延伸时间更长。《千字文》上说‘空谷传声’就是这个道理……”经过宣传解释,农民明白了“风吹葫芦”发出声响的道理,架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清朝末年,商用电报费视路途远近而定,北京每字两角五分,兰州四角,同省每字一角,同府同州每字五分,洋文及密码加倍。

2023-05-24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36918.html 1 3 如皋邮局 与电报局的创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