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炅
5月16日《江海晚报》在一版和三版报道了如皋徐家桥“掘沟”遗址考古消息,这确实是考古界在南通的又一重大发现,令人振奋。
近年来,南通市社科联、南通大学和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组织学者对南通大运河文化带、南通历史文化和江海文化等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南通古代的运盐河、“掘沟”、圆仁的如皋行程以及古代南通的城市形成等问题都有清楚的共识。
以我所掌握的南通历史地理知识来对照晚报两个版面的文章,觉得有两个问题应当弄清楚。
一是刘濞运盐河与徐家桥“掘沟”是两条不同的运河,“2200多年前,由吴王刘濞开凿的运盐河也有望‘重见天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刘濞运盐河指老通扬运河中的扬州至海安段。海安以西的通扬运河段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过改造,部分河段拓宽、拔直,成为新通扬运河河段。然而,老通扬运河海安以西的河段还在发挥其作用。刘濞运盐河并没有湮没,也就谈不上什么“重见天日”。
“掘沟”原在今如皋市及如东县境内,西端与如皋城附近的运盐河相接,东端在今如东县城附近。“掘沟”的西段(如皋)与刘濞运盐河的东段(海安)直线距离最短约有19千米。刘濞运盐河西接大运河,而“掘沟”则是西接通扬运河的。刘濞运盐河与“掘沟”是两条不同的运河水道。
“掘沟”河名源自日本圆仁和尚的《入唐记》。圆仁说它是隋炀帝时开凿的,这个说法在学界是有争议的(在我看来这条运河极有可能是唐代开凿的)。晚报一版以“隋唐掘沟”相称,三版则以“隋炀帝时期掘沟”称之。两相比较,一版的说法较有弹性,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空间。
期望能在徐家桥以东发现一些古河道遗址,倘若能以点串线,则可以让隋唐时的掘沟“重见天日”。
二是圆仁与遣唐使团的入唐时间应是唐开成三年(838年)。
晚报第三版的两篇文章对日本第18次遣唐使团入唐时间有两种说法。《隋炀帝时期“掘沟”遗址现身》一文引用专家的说法为唐开成四年(839年)。《唐代后期,如皋城已是古通扬运河重要城镇》则使用了唐开成三年(838年)的说法。
《入唐记》记载,日本国“承和五年六月,遣唐使团的一、四两舶又一次出海西渡”。二十八日,大使藤原常嗣和圆仁乘坐的第一舶在掘港以东的近海海面搁浅遇险。另外,《入唐记》中在圆仁一行于七月二日到达东梁丰村时十分明确地指出,“日本国承和五年七月二日,即大唐开成三年七月二日”,所以,大唐开成三年即公元838年,遣唐使团到达今如东县东部沿海是不可变更的历史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