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为了房租的事,一家在通经营的台资企业与出租方发生纠纷,双方剑拔弩张,一度闹到互诉的对峙境地。记者昨天了解到,从深冬到初夏,通州法院兴仁法庭经过四轮调解,终于成功化解了这起涉台资企业的民事纠纷,不仅依法保障了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优化了本地企业的经营活动。
某五金公司是一家在大陆经营多年的台资企业,2019年因业务拓展需要,该公司租用了位于通州区兴仁镇一家机械公司的部分闲置厂房作为生产厂房使用,五金公司陆续向机械公司支付了200多万元的租金、水电以及税金等费用。
2022年9月,租赁期限届满,五金公司不再续租。由于双方在整个租赁期限内并没有进行过结算,且中途存在用股权抵扣部分租赁费用,以及因疫情双方协商减免租金等情况,导致对最终费用问题无法达成一致,五金公司将机械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退还多支付的50万元。而机械公司在接到诉状之后一气之下提起了反诉,要求五金公司将租赁期间拆除的四扇移门恢复原状,并支付剩余的租金、电费以及其他费用共计10万余元。
看到双方分歧较大,承办法官洪峰清楚,想要通过一次调解解决双方的纠纷并不现实。于是,从小切口入手,先就双方分歧较小的事项展开工作。经过两轮调解,双方同意五金公司取回搬离后遗留在机械公司的电缆线以及配电箱,机械公司配合五金公司办理拖延已久的股权变更登记,五金公司也因此撤回了另一起股权纠纷诉讼,双方矛盾就此缓和了不少。
对于双方争议较大的租金、水电、税费承担等事项,只有查明事实,用数据说话才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洪峰到现场去查看相应水电表以及分表情况,并向水电公司、税务部门了解相应费用承担和交纳标准,在此基础上,又两次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费用核算和账目核对。最终,双方达成和解,由机械公司退还相关费用共计20余万元,双方也都撤回了起诉。
不止于就案办案,洪峰发现此次纠纷是由于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因此,在调解之余,也对两家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和防范交易风险做了法律提示和说明,从源头上帮助企业避免纠纷,为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通讯员王禹 记者王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