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湖南女子生完二胎后感觉阴道脱出了一个肿物,刚开始还像鹌鹑蛋一般大小,休息后能自行“缩回”,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肿物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行走,只能坐轮椅行动。近期,这则新闻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南通市中医院主治中医师张庆提醒:女性朋友在分娩后要注重盆底功能的保护,警惕引发“子宫脱垂”。
对于年轻人而言,子宫这个腹腔脏器竟然有一天会掉到自己的裤子里,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但对于老年群体而言,这并不陌生。张庆介绍,由于一些传统“羞耻”文化的影响, 很多女性往往选择默默忍受,尽量避免就医。事实上,子宫脱垂的发病率为1%~4%,在老年女性中则高达11%左右。其发病的影响因素包括:怀孕及分娩,年龄增大,慢性咳嗽、腹水、便秘、频繁举重等情况导致的腹压增加,以及先天性盆底肌发育不良等,这些都会导致盆底肌肉筋膜的损伤,最终导致子宫脱垂。
“事实上,子宫脱垂常常在以上几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是一个‘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为此,张庆强调,在子宫脱垂发生之前,女性朋友完全有充足的时间去干预治疗。她建议,女性怀孕、分娩时要正确控制体重;分娩时正确评估,减少第二产程中产伤的发生;产后42天内注意休息,避免负重;分娩后半年内及时诊断并干预早期盆底损伤;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搬动重物……这些都可以大大降低子宫脱垂发生的可能。
在治疗方面,张庆表示,对于早期轻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局部电磁刺激及医生指导下的局部肌肉锻炼治愈;较重的子宫脱垂可以通过子宫托等保守治疗;严重的子宫脱垂则可以通过手术治愈。而在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服用补中益气、补肾升提的中药,都可以很好地发挥疗效。
“总之,子宫脱垂并不可怕,对未知的恐惧和盲目的羞耻,才是子宫脱垂治疗路上的拦路虎。”张庆提醒广大女性,子宫脱垂可防可治,无需将其妖魔化,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关键。
通讯员仲轩 记者冯启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