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记忆

1981年的高考

◎吴建

1981年,我十六岁,高中毕业。那时,我所在的高中仅有两个班。高二下学期,各科老师都已结束了新课,开始全面复习了。复习分两轮,第一轮在4月份结束后进行模拟考试,考试后分文科班和理科班,我因语文好选择了文科班。第二轮在5月底结束,两个班的学生都参加预考,预考通过的学生才能参加高考。这一次考试全校仅有12名学生通过了全县举办的预考,正式成为高考生。这12名学生中有10名是理科生,我和另一名学生是文科生。分文理科后学校没有专职历史、地理教师,我们两人在理科生上物理、化学课时就走出教室,在学校小树林里自学历史、地理。没有老师辅导,没有试题可做,我们就自己在课本上找要点、画重点、理难点。遇到不懂的我们两人先讨论,实在拿不准的就去问语文老师。语文老师是个下放女知青,知识面广一些,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她都能尽量给予解答。后来,她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两套1980年、1979年的高考历史和地理试题让我们做,使我们对历史和地理考哪些内容心中有了底,从而有了前进的方向。

那时我们对高考没有什么心理压力,既紧张又不紧张。紧张,我们都知道考不上就跳不出农门,以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还是铆足了劲儿学习的;不紧张,老师早就教导我们“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个时候能考上大学的毕竟是凤毛麟角。考不取大不了回家种地,大家都以这种平常心对待高考,没有太多的焦虑。

1981年7月6日早上,三姐送我到林梓车站,和其他11名学生坐班车去如皋县城。下车后,老师已在车站等候。我们步行去预订好的老松林宾馆。县城我以前去过几次,但住宾馆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进了宾馆,我真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惊奇。我们住的是二楼,房间虽然不宽,但非常整洁。屋里有三张床,两人睡一张,6人合一间。房里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洗漱是自己带脸盆到公共卫生间打来水。现在看来很简陋,但在那时候对我们这些来自乡下的青年来说已是够豪华的了,接下来的饮食更让我惊喜。我们的吃饭地点在县委党校。早上白米粥,外加白馒头、油条或肉包;中午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天天不重样;晚上是三菜一汤,有时还煮绿豆粥给我们解暑。

7日、8日、9日三天考试,每天老师先将10名理科生送到理科考场,再送我们两人去文科考场。这三天正值高温,考场上没有任何降温设备,大家考试时都是挥汗如雨。考完回来有老师帮我们复习下一场考试科目,一般复习到晚上九点结束。大家一边摇自己带来的扇子扇风,一边看书或做作业。

不知不觉,三天的考试就结束了。在坐车回家的路上,回望渐渐远去的县城,我痴痴地想,看来还有更美好的生活在向我们招手呢!

2023-06-14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39345.html 1 3 1981年的高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