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康
“海门府”修缮工程,历时两年,现进入了扫尾阶段。修缮后的“海门府”,究竟长个啥样?笔者作为崇川区文物安全巡查员,跟进工程近两年,有幸先睹为快。
“海门府”位于南关帝庙巷东首,由东西两个合院组成,两院相通,共23栋建筑单体,占地面积约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30平方米。院落宽敞、庄重朴素、空间含蓄有层次。
《南通市志》对“海门府”有如下记述:“东、西两宅各五进,都完好地保存了明代后期的梁架结构。东宅第二进,是清代中期建筑。1982年是宅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考察此宅院后认为:“这是南通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总体是清代建筑,东院第二进最迟下限可至明嘉靖年间,但第四进最迟也是明崇祯初年的,文物价值较高。西院的墙门下宽上窄是明式,第四进的柱子明显是明末的,最早不到万历,梁石础也是明代的。此屋在石础上加木墩,是为了提高房屋高度,所以说是清代的,但有明代基础。”
“海门府”有东西两个大门。东大门是正门,唯贵宾到来时才会开启。
进入东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进,又称为“倒座”。倒座的用途,虽各家情况不同,但大同小异罢了。据王宾家族口口相传,倒座东边第一间供轿夫休息,第二间是过道,其余几间是门房、账房等。
东院第二进,称为轿厅,用于会见宾朋。入厅正对着板壁,它起到挡风辟邪和保护后几进私密的作用。板壁前,古人常规放长条案,条案前是一张四仙或八仙方桌,左右两边配扶手椅或太师椅,以左上右下为序入座。板壁正中,按“皇、相、翰林、名人”为序挂字画、匾额,彰显中国古代社会文明中的“序”和“礼”。墙两侧,则有条幅,皆是名人字画,内容多为儒家治家修身格言。轿厅中央两侧,多摆放对称的几和椅,最能体现家庭精神境界和生活品位,可谓“添一笔则无章,少一笔则意寡”,再配上高雅的红木,起坐之间,自成天地。
举头看东院轿厅,采用了抬梁式结构中的“月梁”,且配有精细的雕花构件。此厅木、石、砖雕,俯仰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雕饰精细繁缛。每一个建筑构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民居瑰宝。
再看轿厅走廊,不仅采用了卷棚顶,还用了罗锅椽,即不用脊檩,而椽子做出弧度,搭在脊檩上。同时,为避免罗锅椽脚部过高或过低,在脊檩金盘上放置脊枋条,再钉罗锅椽,这样的制作十分考究,常用于大式建筑。端详罗锅椽、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深厚艺术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海门府”接待重要客人时,地点在三进的客厅,往往引宾客绕过轿厅的板壁,到三进议事。宾客若是至亲,或为需密会的,则会引至第四进,即正厅,或直接去书房。这种视宾客身份接待的方式,为大户人家的礼数,旧时大凡如此。
东院第五进,是典型的“明三暗五”结构,为正屋,这是民居的一种布局。因“海门府”院落地盘较大,则正屋的两耳房向外各延伸一间,前檐有窗,形成五间并联。从院中看,延伸出的两间被东西厢房遮住,看似三间,实为五间,明三暗五,故而得名。
“海门府”的正屋为王宾与太太的起居地,也是两院中最为高大的建筑,外人不可入内。此处是地气集中的地方,称得上灵魂之所、精髓所在。
东院的五进自成一体,为正院。在正院的东侧,还有个次院。次院的南端,是座二层楼房。此楼是王宾的书房,他为其取名为“补读斋”,意为一生要不断读书学习。在书楼北侧,有一排大三间堂屋,百余平方米,是王宾家族的家庙,内有列祖列宗画像、牌位,逢祭祀才会开门。家庙的北侧是花园,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花园北侧有一圆形的门,穿过圆门,内设私塾及花圃。这儿既是小孩念书的地方,又种有各种奇花异草。
看完东院,再看西院。西院大门是偏门,王宾家眷们常由此进出。
进入西大门的第一进倒座,右侧是东院,左侧是西院,两院间有一条约三米宽的巷子,向北直通东院的第五进。因王宾的轿子常经过此巷进出,故家人称此巷为“轿巷”,而建筑学上称此巷为“火巷”,有防火功能。该巷北端东侧有边门,与王宾的正屋相通,轿子就在那儿起落。
西院的正院与东院一样,同为五进,但功能迥然不同。看建筑特点便知,西正院的第二进至第五进没有东院高大开阔,装饰也不如东院精雕细刻。据王宾家人相传,西正院是家眷的生活起居地。
西正院的西侧,也有个次院。次院自南向北,错落有序建有七八间房,每间面积三四十平方米不等,是保姆带小孩的起居室。
东西两院的功能,简而言之,东院主要是会客休闲区,西院主要是家眷生活区。
漫步在“海门府”,整齐的两院布局精妙,移步异景,别有洞天,将传统官宦人家的尊崇仪式感淋漓表达,也重现了南通地区古人的居住文化及大族门第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