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暑假,偷偷变美”“双眼皮成功上岸,开学惊艳亮相”……如今医美整形的人越来越多,年轻化的趋势也逐年增多。暑期来临,记者了解到不少准大学生、大学生将割双眼皮、水光针、光子嫩肤等医美整形项目列入了暑期计划。为此,记者实地走访了有关医美机构,调查我市医美行业的相关情况、存在问题,规避医美过程中的隐形“坑”。
“单眼皮让我自卑,看着同学们的大眼睛,我真的很羡慕。”9日,准大学生童童(化名)在父母陪同下,来到南通某美容医院割双眼皮。
原来,童童对自己的单眼皮一直“耿耿于怀”,于是趁着高考后暑假的“空窗期”,她决定改变自己。她开始在各种App上做功课,了解不同脸型适合什么形状的双眼皮、哪位医生的操作技术好、哪家医院的性价比高等。经过详细“调查”,她最终锁定我市这家美容整形5A级医院。
“原本父母不同意我割双眼皮,但最后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经过与医生沟通,还有各项身体检查后,童童终于如愿以偿,完成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手术。
“如今,像童童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南通康美美容医院的负责人张隽熙告诉记者,“今年6月份,来我们医院做双眼皮手术的高三毕业生有10多人,7月份有20多人。”
记者了解到,由于大学阶段对于年轻人来说将面临全新的环境和社交圈,做完双眼皮手术恢复好,基本不会影响日常生活,这成为很多准大学生选择暑期进行手术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随着年轻人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他们会拿着医生的案例过来找我们,指名要哪位医生进行手术,结合医生的意见和自己的审美来选择双眼皮手术形式和双眼皮的形态。”张隽熙透露,“此外,我们术前都会明确告知风险,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张隽熙举例介绍,比如打玻尿酸,院方在注射前会进行皮试,注射结束后也会留观20分钟,保证注射安全。
变美有风险
选择医美还须谨慎
市卫生监督所医疗服务监督科科长黄炜告诉记者,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在实施治疗前,必须向消费者本人或亲属书面告知项目名称、治疗目的、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医疗风险、收费标准和注意事项等,并取得就医者本人或监护人的签字同意,签订合同以及“医疗美容治疗知情同意书”。开展医美手术的,须说明手术名称、术中或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签订“医疗美容手术同意书”;手术中需要麻醉的,应签署“麻醉同意书”;使用高价值的药品、植入物等风险程度较高的药品、医疗器械,应告知消费者药品或耗材的名称、价格、知情选择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签署“高值药品、耗材知情同意书”。
“对于前来就诊的人群,我们必须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术后也会跟踪回访。”南通星范医疗美容门诊部负责人徐保安介绍说,“对于风险承担能力较低的青少年,通常我们都会建议由家长陪同前往。”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追求美丽的同时,务必考虑风险与效果。”黄炜提醒道,此外,选择合适的医美机构和专业医生,了解手术细节和可能的风险,是保障健康的关键。
选择很重要
医美请到正规机构
黄炜表示,在查处的案件中,有不少问题是当事人没有选择正规的美容医疗机构而导致的。“医疗美容机构”是以开展医疗美容诊疗业务为主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它本质上是医疗机构,与生活美容机构具有天壤之别。
“每周一针瘦10斤”“打两针瘦28斤”……近期所谓一针瘦,三秒瘦的减肥神针风靡于各类代购圈、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了无数爱美女性的福音。“这样的‘特效药’要尤为警惕。现在很多机构使用的减肥针是加有司美格鲁肽成分的减肥药,而司美格鲁肽是用于糖尿病的处方药,有严格的禁忌证,以及厌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黄炜介绍说。
据黄炜介绍,前不久,启东市卫监部门就查获了一起滥用司美格鲁肽的案件。顾客赵某在美甲店注射减肥针后,发生恶心呕吐、手脚抽搐、半身发麻等症状,被送往南通市级医院救治。
近日,市卫监所接到一起投诉,当事人贾先生常年被脱发困扰。有一天,他在网络平台上结识了一名非法从事植发的人员,对方声称可以在宾馆给他进行操作,价格较便宜。贾先生接受植发后,发现效果远不如他的预期。贾先生思来想去,最终选择了向卫监部门举报。最终,这名非法植发的人被卫监部门查处。
“医疗美容行业一度是无证行医、违法行医的重灾区,也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的高发区。卫生行政部门一方面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另一方面广泛宣传医疗美容服务知识,深入揭示医疗美容的风险,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黄炜告诉记者。
消费者该如何分辨哪些是合法医疗美容机构?又该如何保障自身的权益呢?市卫监部门提醒:首先,要选择正规机构。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机构须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诊所备案凭证》、有明确的医疗美容诊疗服务范围、符合医疗机构标准。我市卫生监督机构要求各医疗美容机构依法对相关信息在明显位置予以公示。
其次,选择有接诊资质的执业医师。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人员应是具备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的执业医师。要想查询医师、护士是否具有相应证书,可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或“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查询核实。
另外,选择规范产品。可以通过药监部门的官方网站,判断药物、器械等产品生产渠道是否正规,是否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认证等。
如果遇到权益受损问题,消费者应该及时留存好消费凭证和证据材料,索要病历资料,特别是治疗记录、知情同意书、植入性医疗器械条形码、收费发票等,以便给后续治疗的医生提供参考以及出现医疗事故争议时提供证据,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本报记者李波
本报见习记者朱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