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洛钟 冯明
1945年9月12日,新加坡的天气显得有些闷热,特别市政厅里气氛严肃,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正式接受日军南方军和第十方面舰队的受降仪式在这里举行。我们南通籍的冯衍将军作为受降方中国战区代表团团长,有幸参加了对日受降仪式。
冯衍将军一身戎装,气宇轩昂,紧盯着日本败将板垣征四郎(他们早在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就是老对手﹚的目光如电如炬。仪式结束后,板垣等几个日军将领欲与冯衍握手寒暄,被断然拒绝。
二
冯衍,字卜藩,生于1908年。他先后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六期、陆军大学第十三期、国防研究院第一期。学业有成后,他立即投身到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在他亲笔写下的《自传》中记载着,他参加的第一次抗日大战为“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侵略者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等的率领下奋起抵抗。已在总部升任少校参谋的冯衍也随国民革命军第五军赶来参战。中国军队在人民的支援下浴血奋战,连续击败日军进攻,使敌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
冯衍在“一·二八”抗战中“发挥杀敌致果之效”,当年,他仅24岁。
1938年3月14日—4月15日,“血战台儿庄”。彼时,已从国防研究院一期毕业,奉调军令部工作,任少将处长的冯衍,参与临时组成的参谋团,跟随白副总长协助李宗仁第五战区指导鲁南会战,遂与日军主攻临沂的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及主攻滕县、临城、台儿庄的第十师团相遇、拼杀,并战胜之。中国军队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激战中,毙伤日军2万余人﹙约占其参战人数的一半﹚,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这也是冯衍参加的第二个大的战役,当年,他刚满30岁。
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和马来亚,时任本部少将高级参谋职的冯衍为考察团成员之一。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方代表冯衍少将出席了签署仪式。
中国组建了远征军。已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参谋长的冯衍,改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少将副参谋长、参谋团副处长、军委会派驻东南亚盟军总部首席联络官。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公里,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
1942年3月23日,冯衍参加了在腊戍举行的中英联席会议——“漂背会议”。会上,冯衍与邱渊两位将军提出的作战方案,得到腊戍参谋团和重庆军令部的肯定,成为最后的决策。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8日,作为杜聿明、陈诚、卫立煌的主要军事参谋之一,冯衍为远征军完成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亦作出了重要贡献。
远征缅甸是冯衍参加的第三次抗日大战,时年33—37岁。
三
冯衍在个人资料中填写道:“南通大树堂人冯衍”。确实,南通“大树堂”冯氏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冯衍是第十八代孙。冯家老宅在南通市区丁古角16号,他10岁丧父,由寡母苦心操持,带大他们兄弟三人,他是老大。他得到了四叔冯善征﹙其子冯雄,著名的收藏家、水利专家﹚的帮助培养。小时候的冯衍和冯雄一起坐在老夫子冯善征身边,听他滔滔不绝地讲述关于“大树堂”的来源,还有“大树将军冯异”。“冯异字公孙,曾辅佐东汉光武帝刘秀争夺天下。他精通兵法,为人谦和,不居功自傲,当诸将并坐论功时,他常退避到大树之下,军中号称其为‘大树将军’……”
听着四叔的讲述,小小的冯衍在心中暗暗发誓:“长大了,我也要做一个像冯异那样的‘大树将军’!”他从江苏省立七中﹙现南通中学﹚初中毕业,继升入高中学理科。后又入上海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但是,“余以外侮日亟,雪耻图强实以整军经武为先”,遂决计投笔从戎,即赴南京应试获隽,投入军界。
抗战胜利前夕,冯衍亲笔写下《自传》,详细记叙自己抗战的经历。他最后写道:“今者我国抗战正在争取最后胜利,时局艰巨,致衍雪耻图强,贲志弥坚,破敌杀贼,更具雄心,以冀有裨于抗战前途于毫末也。”
四
1946年春,冯衍承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海军上将蒙巴顿勋爵之邀,因有在同济大学的德文基础,被派往英、德作军事考察。回国后,他编写了一本由白崇禧题字的《考察英德军事记略》,提供给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部门研究。同时,冯衍改任国防部办公室主任、土地建筑司司长,并晋升中将军衔。
据1948年11月4日上海《大公报》载:国防部土地建筑司中将司长冯衍,字卜藩,上月23日,代表白部长赴临海公干,后因要公亟待返京处理,随乘小火轮赴海门。是日,海中风波极大,船身簸颠过甚,冯衍在船两日一夜,呕吐不已,胃部大量出血。到海门后,因无法医治,即再乘江静轮到沪。终因胃部出血过多,无法医治,延迟三日,至清晨5时25分逝世,享年40岁。后来,冯雄的次子冯展也证实:冯衍患有高血糖症,经不起海上风浪的折腾,吐血不止而身亡。
冯衍中将英年早逝,被葬于上海万国公墓。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的家人将冯衍墓迁至位于南通大码头附近的冯氏祖坟,后又迁至北濠桥北边的墓地,“文革”期间被毁,尸骨无存……
这位从南通走出去的抗日战场上的将军,就这样陨落了。但是,他以其在抗日战争几大战役中的卓越表现和现身东南亚对日受降仪式的高光时刻,为家乡南通赢得了荣誉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