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记忆

小镇食品站

◎程太和

老家所在地的丁所食品站位于栟茶河南岸,坐东朝西,对面是兽医站,斜对面是建筑站,食品站的河对岸是农具厂,两岸以一座大木桥相连接。

小镇食品站,是仅次于供销社热闹的地方。过去,庄户人家户户养猪,养了猪就要到食品站出售。食品站给人的印象就是收猪的、杀猪的、卖肉的,其实,食品站还从事活禽和蛋类等副食品收购,还有家禽孵化作坊(哺坊)。在计划经济年代,食品站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作出了贡献。

当然,食品站的主营业务是生猪。说到生猪,首先得从养猪说起。数十年前,一头苗猪从市场上买回来,到养成大肥猪,差不多要花10个月的时间。养猪的目的,一是积肥,二是卖钱。过去养猪,没有现在的配合饲料,充其量也就是一些玉米、大麦、麸皮、稻糠之类的细料,佐以山芋藤、瓜藤、某些植物的茎叶、野猪草等。人们朝饲暮喂的目标,就是养成一只大肥猪,换到几十块钱钞票。生猪生性懒惰,也只有懒惰,才能养得膘肥体壮。待猪长到120斤以上时,就可到食品站出售了。

食品站的司秤员是个很吃香的职业,嘴里叼着烟,耳朵上也夹着烟,烟灰不停地往下掉。出售生猪,首先要过司秤员的评级关。大肥猪分成六个等级,六等最差,一等最好。在农民口粮都成问题的年代,生猪的饲料更成问题,生猪的等级自然高不到哪儿去,一般有个四等、五等就差不多了,六等也是正常的事,只要司秤员不拒绝收购就谢天谢地了。一个六等的120多斤重的生猪,大体上能卖到50元钱。司秤员给猪定等级,也就是看看猪仔的“卖相”,用手按按猪脊背,托托猪肚皮,然后说出个等级。定下等级后,用一把长长的剪刀在猪背上剪出“码子”。这一系列的过程,卖猪者总是赔着笑脸,不停地递烟。

食品站的屠宰工,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杀猪匠,是个辛苦的职业,每天凌晨3点多钟就起床,做好屠宰前的准备工作,然后把趴在地上的大肥猪一个抓尾巴,一个提耳朵,按躺在案板上,“点红”放血屠宰。参与屠宰的其他人员也要在天明前起来,把已杀白了的猪胴和内脏等过秤记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食品站每天要杀20多头猪,其中,10多头供应乡村代销网店销售,10多头供应食品站门市销售。猪肉价格一般维持在每斤0.74元,夏季有时价格有所降低。食品站每天收购的猪远远多于本站屠宰的猪,据说大部分生猪都被运到如皋、泰州的肉联厂屠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安食品公司办起了肉制品加工厂,后来改叫肉联厂,乡镇食品站收购的生猪就在海安本地屠宰了。

80年代中期后,生猪购销价逐步放开,猪肉零售价随市场销售情况而变动。原先由国营食品部门垄断购销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乡镇食品站的那些老地盘也都改制出售了。

2023-09-06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8235.html 1 3 小镇食品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