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囤积症背后或是情感缺失
◎伍亚玲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老年人总喜欢囤积各种物品。这些物品有的是自己或家人用过的旧物品,有的是从外面捡回来的,即便是已经堆积多年、不会再使用的东西,老人也不舍得丢弃,所以住处总是塞得满满当当。为此,老人们免不了和家人、邻居发生矛盾,引发争吵和不愉快。为什么有的老年人爱囤积旧物?
“他们拾的不是‘荒’,而是‘心荒’。”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何苗看来,“囤积症”的起因可能是心理的代偿和情感的缺失。过度囤积行为的出现可能与心理创伤有关,比如早年生活匮乏带来的恐惧感、晚年情感缺失带来的孤独感、经济收入有限带来的窘迫感等,简而言之,囤积是逃避心理痛苦的一种回避行为。因此,要从心理层面去了解和理解家人的囤积行为,不要简单粗暴地斥责或者与他们争吵,也不要擅自丢掉他们囤积的物品,这样会加剧他们的负向情绪,导致囤积行为的进一步强化。
咨询师表示,通常情况下,老年人囤积行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恋旧心理。旧物在老人眼中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睹物思情,这是他们与过去的链接,也是他们人生意义的某种物化的象征。否定旧物,就是在否定老人的过去。
二是代偿心理。老年人大多经历过饥荒甚至战争,饥饿感是对生存本能的威胁,这种感觉让他们记忆深刻,所以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他们会用“过度”的囤积来缓解当年的焦虑,进行自我疗愈和安抚。
三是安全感不足。若子女疏于照顾,老年人会出现情感淡漠,通过对物质的控制和占有,保持生活的方向感和富足感。
四是社会活动单一。老年人有大把的时间,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囤积点物品可以卖钱,让他们获得了正向强化,把这事儿当成了“工作”和老年生活的寄托。这类老人往往比较内向、孤僻,缺少社交活动,收集储藏物品成了他们与社会连接的方式。
针对个别老人在家中囤积垃圾的现象,咨询师呼吁,帮助老人改变囤积的习惯可以从家人做起。家属要给予老人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体会到被关心与被爱,有利于促进他们对物品态度的转变。也要督促老人多参加社交活动,建立新的朋友圈子,充实自己的生活。当然,还要帮助他们养成处置闲置物品的习惯,和他们一起做一些事情:如帮助老人分析囤积症的利弊,以及耐心和老人讨论到底这些物品对自己来说有没有用处等。对于独居老人,社区可以联合各方面力量,对老人囤积垃圾的行为进行劝诫和心理疏导,并联系家属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给予家庭关爱,用爱化解老年人心中的寂寞,让老人的老年生活更精彩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