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深读

亟须规范行业发展 建立标准管理机制

近些年,有关儿童感统失调、感统训练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感统训练行业也水涨船高、乱象频出。针对感统训练行业的种种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应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有个体差异的,发育是有先后的,家长们如果接受不了自己孩子某一方面的‘慢一点’,感统失调就是个完美的‘筐’,一些机构就可以挣钱了。”北京妈妈刘雅丽(化名)说,她曾因为孩子胆小怕生,在培训机构的忽悠下让孩子参加了感统训练,共计花费两万多元,最终经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她孩子只是“比较谨慎而已”。

在北京市某妇幼保健院从事儿童心理卫生综合发展研究的刘医生告诉记者,儿童本身就处在快速的动态发育中,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个体发育差异也十分合理,并非真的感统失调。家长对此需科学看待,保持理性。孩子是不是存在感统失调,培训机构、早教机构无法作出专业诊断,应当由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专家称,目前能够在感觉统合干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反应,按照个体特征,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考虑其适应性反应等方面因素的治疗师少之又少。

在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要提高相关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康复质量,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从理论、评估到治疗实操,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和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应出台能够规范感觉统合治疗的标准化管理机制,针对从业人员的资质、上岗培训内容、上岗资格考核、在岗继续教育等方面出台严格有效的管理标准和模式。

同时,业内人士提醒家长们,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其注意力可能就在10分钟左右,等到了小学的时候,专注力才可能会达到30分钟。如果家长们发现一些苗头,比如孩子协调性不好、读书写字时出现跳字漏字的情况,可以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轻信一些早教机构、培训机构所谓的感统失调的说法,无故增加自身的焦虑,花费冤枉钱。 法报

2023-09-20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9825.html 1 3 亟须规范行业发展 建立标准管理机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