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儿子骑行回乡下果园放松,当天儿子摘了近百斤梨,几乎跟他体重相当。晚上他不想回家,预备第二天继续摘梨过磅,争取超过百斤。我自然支持。
干活让他找到了久违的快乐,也让我找到了陪练的方法。对我们父子而言,今天的劳动实在有趣,无处释放的能量转化成了生产力,多巴胺带来的奖赏效益也许会持续很久,至于会不会对儿子未来的探究兴趣和职业方向产生影响,也说不准。
这不是我的盲目乐观和主观臆想,有丰子恺的教育先例为证。他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提倡父亲变成大小孩,陪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让童年真正成为黄金时代并能滋养到孩子以后的人生。这点我极力赞成。没有好的亲子关系,却想对孩子施加有效有益的影响,等于痴人说梦。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梨园成了我家俩娃经常光顾的劳动实践基地,不光是丰收采摘,还有浇水施肥、整形修剪、保花保果等,凡是他们能参与的事情,都会兴高采烈跟着忙活,遇到难题还上网搜索解决方法。女儿把这些写进稚嫩的作文中,被老师当成范文读——才三年级的小丫头,兴奋得在沙发上蹦了一个晚上,此后对作文兴趣大增,连写的字都端正了许多。
初一学年结束,儿子的成绩还是一以贯之的中游偏上。这当然不符合老婆的期盼,却让我自在坦然:和之前相比,他体质更好、心境平和、沟通顺畅,我还想怎么样?用儿子的话说:作为学习专业户,谁不想成为最优秀的那个呢?但大多数人确实做不到哇。
他的观点我很赞同,也转达给了老婆。我说,卷不动又躺不平的情况将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这股洪流绝非个人意志所能改变,既然如此,注重身心健康、保持长期主义难道不是最优的选择吗?老婆虽然有点失望,却也不再强求。
为了庆祝危机解除,我特意请书法家朋友写了一幅作品,内容摘自梁启超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这句话其实很有力量,我越看越喜欢。如果我家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样的话,简直是功德无量。(本栏目由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