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媒体上看到一事:安徽铜陵,一位母亲领着儿子走进铜陵五松派出所,称其儿子多次偷拿玩具回家,批评教育无果,只好请求民警帮忙教育。对此,著名育儿专家尹建莉说,这位家长带孩子去派出所,小题大做,伤害孩子自尊心,很容易培养出小偷人格。东西还回幼儿园就行了,并且和老师一起配合,肯定孩子知错就改的好品格。在一切事情上,要把孩子当好人看,不要当坏人看,孩子才能越来越成为好人。
虽然家长的初衷是要教好孩子,然而这件事让警方介入解决,还是极为不妥。这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恐惧和心理阴影。特别是家长将孩子的行为定义为“偷”,这种过于武断的结论性评价,打碎了孩子的自尊。
为了避免此类不当的教育方式,家长应该努力成为“心理型父母”,才能看见问题背后隐藏着的心理,而不会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其实是情绪和思维在无意间地释放和迸发。家长要善于透视矛盾,看见、听见孩子内心的纠结紧张,并且理解、接纳、分析、处理。
新闻中的这位母亲,从错误中看到的仅仅是主观道德评判,而不是客观的情绪纾解,用大人的思维替代孩子的思维、用过于主观武断的道德评判否定孩子的无知和无意识表现。这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多了,孩子可能真会被教育成父母口中的“问题孩子”“不良的样子”。
成为“心理型父母”,将问题、矛盾当成前行的垫脚石,而不是一味斥责孩子。孩子不会愿意犯错误,但是,“人不犯错,永远长不成大人”。所以,当孩子出现考试失误、顶撞老师、偷玩手机,甚至偷了东西等不良行为,往往是贪玩、不知道操心、过于逆反、想引起关注等心理的过度表达。此时,家长最应做的是绝对不是斥责,而是应该心平气和与孩子站在一起,分析具体原因,并努力找到解决办法。
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和孩子形成深度而亲密的共情,成为孩子最温馨、最坚固的心理港湾。人与人的信任往往源自最艰难时刻的心灵共鸣。当家长在孩子最需要关爱的时刻始终陪伴在旁,孩子才会愿意与家长并肩携手,共同应对未来道路上的各种拦路虎和疑难杂症,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充分的心理保障。
家长能成为合格的“心理探究型父母”,孩子就能更加阳光开朗,代际关系就会更加和谐亲密,孩子的天赋和创造力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掘。自然,“带孩子到派出所认错”这样的荒唐事儿,也就不会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