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朱
成年人沟通的模式很多元,下午茶或是晚宴上的酒既能进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线下互动又能完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八卦传播,有时候交流未必能解决问题,但吐槽归纳总结过后总会得到心灵的舒畅。所以,大多数聚集相当于一场集体心灵治疗。假如遇到那些会写字的,则会看到跟平时不一样的另一面。
喜欢写字的人大多会去读一点书,一个在饭桌上只喝酒抽烟说笑话的朋友,很严肃认真地在文字里说读书先要读懂自己。因为没有自知之明干的蠢事太多了,“读懂自己”这四个字让我瞬间汗流浃背。一直以来,书教人跟人教人一样,不如事教人来得彻底和迅速,一个人想要读懂自己,前提是要读很多很多书,再加以事情的历练。这跟理论结合实际是一脉相承的。在读书之前把人归类那是旧社会才干的事儿,历史的车轮滚到当下,读书已经成了一种寻找和探索,俗世的生活已如风声鹤唳的夜宴,假如读书都不能随心所欲,那生活还有什么劲?
但不得不承认,他读书读得很系统,还有自己的结构,他的古文功底非常好,酒到嗨点还能大喊一声,“胸中有丘壑,骑鹤下扬州。远思渺无极,日夜大江流。”我对水调歌头不熟,估计只会在郁闷的时候听一听“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至于在发掘读书的本质在于“学”这方面,我更是做得一塌糊涂。回顾一下自己的读书,都是信手拈来,家里只翻了三分之一便搁下的书占了书柜的三分之一,喜欢一个作家的作品便悉数找来全都看一遍,了解作者的人生轨迹,深挖创作背景。而且读书的过程似乎没有“学”的痕迹,更多的是“悟”。为了考试而不得不读写背默的时光已经过去很久了,我现在更愿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丰富,这种丰富包含了我不曾度过的人生体验,故事铺陈带来的人性拆解,尤其是理念和思维上的共鸣,那才是读书带来的高级享受。至于遇到读不懂的,有困惑的,假如不是技术性的,问了也白搭,感同身受都是扯淡,可以理解作者的本意,但并不代表所有的作者,认知都高于读者。
至于读书的境界,各有各的精妙之处。闺蜜一直说我的真实画像其实是个混混,事实上我有两套思维体系,开窍晚,以我的智商有些事早就该懂但我到三十岁才懂,但读了一些书,思维被那些故事和叙述方式重新整理过后,一旦我懂了谁也懂不过我。反观那个同样有写字习惯的朋友,他稳妥的文风和认知,估计大多出师于不断变化的经济和行业环境下一路向西的从业经历。正因为他一直在读书,有先贤和名著的一路保驾护航,才让他在满枝翠羽开花无数的路上一直走得很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