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生日体验太特别了。”4日晚,市民刘丁语在朋友圈晒出女儿汪裕童割水稻的照片。当天,通师二附一(3)班师生和家长来到南通都市农业公园,一起赏南瓜、割稻子。
看猪是怎么养的、稻米怎么收割加工的、红薯怎么挖的、花生怎么落的……节假日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田间地头的第二课堂,参与农耕劳作,学习农业知识,体验乡野乐趣。
农业科普,把课堂搬进田间
“各种植株与农作物,小朋友们都认识吗?”“大家都剥过玉米吗?有没有磨过豆浆?”在启秀中学百草园里,藿香、南天竹、金银花、葫芦、夜来香、蛇莓等百余种植物集结一堂,在老师的带领下,北城小学的江海小记者们边参观边学习植株的特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现代农业知识。
袁隆平曾说:“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学农活,知农事,田间课堂成了我市不少学校课外辅导的加油站。
江苏沿江农科所定期组织科研人员来到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带着孩子们观察玉米等农作物长势,传授农业知识。“我们会挖掘有趣的知识点,比如玉米有哪些好看又好吃的新品种,玉米从发芽到成熟各个阶段是怎么生长的。”沿江农科所科技服务处副主任唐明霞介绍,他们通过互动、提问等方式,提高孩子们的专注力。
连日来,通州区东社镇的开心田园生态农场热闹非凡,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奔赴自然,体会课本之外多姿多彩的秋天。“农场占地2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还有一些蔬菜,鸡鸭鹅羊猪也样样都有。”开心田园生态农场总经理孙春梅说,10月以来,田间课堂活动非常火爆,一个月人流量达千人以上。
“我发现很多年轻人连小麦和韭菜都分不清。”年轻一代对“三农”知识的缺乏,使孙春梅萌生了举办田间课堂的想法,“希望都市里长大的孩子能够多多接触土地,放飞天性,与自然建立情感链接。同时,通过学习农事知识,传承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
农事实践,让孩子学以致用
秋风吹,谷浪起,收割稻谷是当下开心田园生态农场的热门项目。
在聆听了动作要领后,孩子们纷纷化身小稻农,穿梭在黄灿灿的稻田之间,大展身手。只见他们弯着腰,左手抓稻、右手握紧小镰刀,朝着斜下方顺势割下,再递给家长扎成小捆。豆大的汗珠沿着孩子们的脸颊滑落,脸上的笑意却怎么也挡不住。
割了数十捆后,孩子们抱起沉甸甸的稻谷来到打谷区,用木棒大力拍打,发出一声声脆响。在筛去谷粒中的杂质后,孩子们又小心翼翼地将稻谷捧进篮子中。“妈妈快看!这是我的劳动成果!”金沙小学三年级五班的学生张冉笑着,骄傲地将装满稻谷的篮筐递到家长面前,“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丰收的踏实与喜悦,也体会到了劳作的艰辛。粮食来之不易,今后我会更加珍惜。”
“第一次组织班上的小朋友来田间学农事,体验感十足,很久没看到孩子这么开心了!”金沙小学学生张梓炀的妈妈季俐感慨道,“从枝头到舌尖、从田间到餐桌、从作物到粮食,田间课堂成了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纽带,能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放松身心,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
“等天气再冷一点儿,草莓采摘、爆米花、做香肠等活动就要上线了!”孙春梅介绍,结合季节特征,开心田园生态农场推出了不同主题的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奇妙。
研学相伴,激发自主探知欲
“孩子在农场撒欢了一天,回家后兴奋地跟我说下一次还要参加。”市民汪女士发现,孩子在参加田间课堂后,不仅写出来的作文生动活泼,身心也发生了变化。“平日里孩子会主动参加劳动、帮我们承担家务,并且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原来内向腼腆的他也开始频繁提问。”
“孩子们在田间种下的不只是蔬菜,他们在自然中的那份观察和体会,也会深深留在记忆中。”孙春梅认为,“广泛普及农耕知识,应该从孩提时期抓起。”
“每一场课程背后,都是我们用心的付出。”孙春梅表示,在策划田间课堂前,理论知识的提炼、课程设计、场景打造、实物的挑选,活动流程的连接落实,都需要考虑。“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参与的孩子们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沉浸于课程和自然,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更好地传扬农耕文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一些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粗浅的旅游形式,背离了初衷。对此,唐明霞表示,田间课堂离不开专业农技人员的指导。“就拿收稻子来说,什么时间该组织孩子们去收割也很有讲究,收早了稻子灌浆不足,收迟了稻穗会发芽,都对大米的品质有影响。”她建议,最好有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到乡村的广阔天地中,引导孩子正确学农事,农场也可以和科研单位展开合作,结合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能力基础和实际需要,让孩子在体验乐趣的同时真正达到研与学的目标。
“要把知识融入日常,把育人渗入细微。”唐明霞说,有些农场推出的“认领一块地”模式,很好地让孩子参与了从催芽、施肥、管理、收获的种植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大人的角色也应该从参与者转变为旁观者、引导者,学着放手让孩子去做,最大程度激发孩子的自主探知欲,在孩子的心灵种上科学与劳动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陆薇 卢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