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时看到关于一种叫作“明星小卡”的事物讨论挺热,大家普遍认为它对青少年产生了危害。这是什么新事物?点开图片,原来是我们小时候也喜欢收集的明星照。那已经是几十年前了,学校、居民区周围许多小摊小店都有这种明星照出售,以贴纸的形式承载。当时内娱还未兴起,图片内容主要是当红港台明星的剧照和生活照,购买主力就是中小学生。大家会贴在书本文具上或者藏起来,也会交流议论。看来此类产品一直绵延不绝至至今。
细看下来,它和我们那时候又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已经大大地升级了,加了外套、包装豪华,而且成了“粉丝经济”的一部分,俨然有独立成一支的趋势。以前只是有人印一些明星照出来赚点零钱,现在各路商家共同下场、明星本人也亲自出阵,甚至出现相当热闹的二手市场以及专门鉴定这种小卡“价值”的机构,形成了完整产业链,而且各种新“玩法”还在被不断源源发明出来。至于什么某某卡价格达到几万、飙了多少多少倍之类的消息是真是假、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道,反正真正掏钱的粉丝是不会知道的。能肯定的只有一条:无论多一种形式还是多转一遍手,都是多收割一次。粉丝们的钱包以及时间、精力的确处于重重危险之中。
不管小小卡片被包装得如何令人眼花缭乱、可能造成多大危害,只要孩子们少买或者不买就行了。可难点就在这里,他们肯吗?对于正处于身心都不稳定甚至叛逆时期的未成年人,家长的粗暴禁令很可能成为亲子关系恶化的催化剂。
据粉丝研究专家解释,和粉丝对偶像的点赞、转发同理,“小卡”对粉丝而言,是一种更深层的身份象征和社交符号,是正常的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资本。专家还呼吁“首先我们要先理解青少年追星时的情感,而不是一概否定。”看,这卡片除了关系到孩子们的钱包以外,更会关系到他们内心世界以及人际交往。更何况事实证明,大量的成年人(包括老人)还在不断为自己喜爱的、但用正统标准来衡量并不那么规范的人和物在投钱,又凭什么去苛求孩子们呢?
从孩子变成家长,又看着孩子走自己走过的路,面临着自己的家长遇到过的同样难题,就这样一代代轮回。时代变了,事情的本质没有变,我们不能期望用灭掉“明星卡”来解决问题,灭不灭得了另说,就是真灭掉了,也会有其他意想不到的事物来填补这个空缺。我们是孩子的时候,金庸的武侠小说还被千夫所指为让青少年沉迷的“毒草”之一,但人家现在已经登堂入室,成为教育部推荐的高中生读物。我就听说过有人因为孩子不肯读《射雕英雄传》愁坏了,威胁无效,只好开出每读一章就奖励多少钱的价码,不断利诱,孩子才草草读完了事。
扯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良策,老祖宗的疏导法是经数千年无数实践检验出的真理,试试吧。鉴于“开学后儿童精神科爆满”、平时问诊的孩子也不少的现状,家长们最好多换位思考,至少想想自己就知道,孩子有喜欢的明星不是罪过、花钱消费也算正常现象。目前可以一方面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出台一些保护未成年人的方案,限制收割;另一方面满足未成年人正常的需求,同时扶持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走过这段敏感、混乱又关键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