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步数、血压数值、心率变化、睡眠时长……佩戴健康监测设备时时关注自身健康数据,成为不少人的习惯。那么,该怎样看待和使用健康监测设备?上月28日,本报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智能运动手环、便携式血压计、动态血糖仪、燃脂精灵……市面上各种类型的健康监测设备层出不穷。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此类设备和相关App的测评同样层出不穷。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双12”大促期间,淘宝的健康监测设备品类整体成交金额,与2022年同比增长超过50%。
一些药店的医疗器械柜面,此类商品同样卖得不错。上月28日,记者走进人民路上的华氏大药房,店员正在向一位顾客介绍便携式电子血压计的使用方法。
“我们售卖的这款电子血压计是戴在臂弯处的,而普通的手环都是戴在手腕处的,一个针对的是大动脉,一个针对的是腕动脉,显然前者的精准度更高。”店员向记者介绍,“还有一点,老年人的末梢血管循环较差,所以手环测出来的数值误差较大。而这款欧姆龙电子血压计是对大动脉进行监测,所以购买的消费者特别多。”
部分消费者因数据波动焦虑
“女儿寄来手环后,我就天天戴着。”上月28日下午,家住我市华侨花苑、今年46岁的沈菲菲向记者展示手环,“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最担心的就是我的健康,一再吩咐我,要定时记录数据。现在,每天观察手环显示的健康数据,已经成了我的习惯。”
沈菲菲说,这个手环帮助长期受失眠症困扰的她重新找回健康的睡眠状态。她同时也坦承,数据的波动无形中让她感到不安。
家住崇川区端平桥南侧凯旋花园居民小区、今年59岁的许智斌,也有着和沈菲菲同样的焦虑。
“儿子和儿媳帮我们老两口买了智能手环、血压腕表、血糖仪,提醒我们每天都要看一看、测一测。”许智斌被儿子儿媳的孝心感动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扰,“每天起床或睡觉前都要查看一下数据,时间一长反倒成了个心病。”
记者采访了多位使用健康监测设备的中老年人,从中发现,数据焦虑的情况并不鲜见。
监测数据无法代替医生问诊
“在手腕上使用非医疗器械类的智能设备不扎针测血糖,显然不是医学上标准的测量方式。从专业角度来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糖等一直处于动态波动中,所以非专业类的电子智能设备显示的数值在临床中的参考性值得商榷。”市一院一位主任医师讲述了她的观点。
“‘穿戴式医疗器械’与‘非医疗器械的智能穿戴产品’看似差不多,但其实是不同品类。消费者要注意鉴别。”市监部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罗镧认为,非医疗器械类的电子产品监测的数据不一定精确,这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生产厂家资质的好坏直接导致了产品质量的参差。
“智能健康监测设备仅仅是一种辅助用品,不能形成盲目依赖。它只是助手,并非医生。”罗镧指出,“专业的事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些监测设备仅仅是参考性的保健提醒工具,而不是诊断工具。因此,市民有任何健康问题还是要到正规医院就诊。”
本报记者周朝晖 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