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夜明珠

又逢五月七日

◎史国华

每逢五月七日,总会想起学生时代的很多趣事。

我的学生时代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叶。1966年盛夏,我跟随父母从上海支边到了云贵高原的小山城安顺,学校组织我们学习毛主席关于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要学工、学农、学军的教导,这就是深深映入脑海的“五七指示”,于是我们就有了进工厂、去农村、入军营参加实践的难忘经历。

老师第一次带领我们学工的情景记忆犹新。那天清晨,我们迎着一轮红日,沿着工厂主干道走了十多分钟便到了生产区。四周高大的厂房里机器声轰鸣,我好奇地步入临近的第九车间大门,只见工人们在冲床前正聚精会神地把薄薄的钢板往前推送,冲床的冲头有节奏地缓缓抬起又猛然压下,随着“咣当”“咣当”的冲击声,一件件半成品瞬间“吐”了出来。

老师布置我们首次学工的任务是到厂区各旮旯处捡拾散落的废金属。厂区非常大,我们几个人为一组,行进在各条支路岔路上,把各种下脚料或碎钢收集到小车上,再送往废钢材库。几个回合已是汗流浃背。在树荫下休息时老师给我们讲解金属的初步知识:什么碳钢、铬钢、铸铁、铸铜,我虽听得一知半解,却也激发了一探究竟的兴趣。趁着空档,我特地把早上在第九车间现场目睹的冲压场景向老师讨教,于是,老师又讲解了冲床模具的结构及凹凸成型原理。

我当年才十三四岁,工厂里的见闻常会浮现眼前,老师的讲解又通俗易懂,我对金属与机械的奇妙、唯美和神秘感在不经意间陡增。

参加学农活动充满乐趣。记得在开学不久的一个周末,秋高气爽,我们各自背着简单行李,沿着崎岖山路到了安顺周边一个小村寨。看着城里这帮十三四岁男生女生来生产队学农,小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生产队前不久正好新盖了一排新牛棚,还未启用,便成了安置我们的临时住所。牛棚高度大约两米,由青石垒砌,没有门也没有窗,没有水也没有电,南墙与顶之间留了半米的空档可透风,青石板地面上铺了些麦秆,还散发着青青麦香味。

我们把行李放下后便奔赴田间,与村民一起,有的翻地锄草、有的挑担施肥、有的播种浇水,我们几个男生都选择锄地,便抡起锄头把结块的田地翻新。由于初次干农活,既没技巧也没耐力,还没干多少时间,细皮嫩肉的双手就被锄头柄磨得通红,手指间的虎口也隐隐作痛,鞋子里灌进许多泥土,骄阳下更是口干舌燥。村民们很心疼我们,不断招呼我们喝水休息。坐在田埂小憩时,一个村民风趣地讲起贵州“十八怪”的顺口溜:草帽当锅盖,鸡蛋串起卖,没有辣椒不成菜,唱着山歌谈恋爱……田间一下子笑声四起,同学们干得更加不亦乐乎。

夜幕降临,我们在生产队食堂吃罢大锅饭,又在清澈的小河边简单洗漱,便回到住所。女生被安排住在里面靠山脚的几间牛棚,男生则住在外侧几间。生产队长拿来好几盏煤油灯分别挂在每个牛棚的进口处,一时间女生们嘻嘻哈哈,男生们打打闹闹,白天的劳累和疲倦抛至九霄云外。

初秋宁静的夜晚,星星如同镶嵌在黑幕上的明珠,绽放出熠熠生辉的光芒。老师带领我们几个男生班干部在住所外围开始了轮班巡视,我拎着煤油灯,踏在乡间小路上,时而仰望着璀璨星辰,恰似深邃美丽的画卷;时而又放眼两侧的庄稼,沙土上的花生叶片已微微变黄,结着果穗的玉米在夜风吹拂下发出轻微响声,联想着村民们祖祖辈辈在田间的劳作,顿时引发无限遐想。

学军是我们那个年龄段非常期待的活动。我小时候就盼着长大了能当解放军。初中时,学校邀请了几名附近驻军部队的教官来校开展军训,教官比我们大不了几岁,阳光帅气且性格开朗,走步卧倒出枪各种姿势优美铿锵。教官对我们既严格又呵护,刚开始我们似在游戏中训练,没几天就不得不严肃认真了。一次训练卧倒,我们一字排开,我前方地面有个小坑,里面还有些水,随着教官口令,我迅速卧在了小坑里,被教官现场表扬了一番。

军训结束前,我们走进了军营,先在操场列队听连长讲述部队光荣史,又到兵哥哥的宿舍参观。宿舍里放置了六张高低床,床单铺得笔挺,被子叠得方正,有棱有角,被子上方放着军帽,兵哥哥们正在看书学习。连长带我们走进宿舍时,兵哥哥们齐刷刷原地起立,鼓掌欢迎。我们还参观了洗漱间,沿长条形水池靠墙处,井然摆放着十几个白色搪瓷杯,杯子中端印着红色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牙刷齐整地呈60度角斜放在杯中。

我想起语文书上魏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想起曾看过的电影《英雄儿女》,瞬间在内心深处被军营里的纪律、严谨和拼搏深深震撼,也使我对长大了当解放军的愿望更迫切了。

1975年,我初中毕业,踏入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行列。

离开校园距今已近50年,但我对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一直言犹在耳,总感觉校园里学工、学农、学军的活动对我们的人生非常有益。

2024-05-25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73859.html 1 3 又逢五月七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