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夜明珠

吹过你吹过的风

◎杨红兵

7月12日的午后,广州市区,雨丝密织,如帘轻扬,空气愈见湿热了。

行往辛亥革命纪念馆半途,窗外的雨不期然地大起来了,滴滴答答打在窗上,层叠汇聚,顺风流淌。待到辛亥革命纪念馆广场前,雨小了很多,不甚巍峨的纪念馆悄然静立,默默地审视着我们这远方而来的一行人。

顺势望去,在斜风细雨中,辛亥革命纪念馆如磐石般屹立,黑白主色尽显庄严肃穆,上方“振兴中华”四个字镂空悬挂,天光横穿,在灰蒙蒙的天空中透出些许的亮色。馆内通道却是与寻常大不一样,其斜坡结构,曲折漫长,天窗过处,光线错落,明暗相间,拾级而上,长廊复壁,幽暗悠长,远方平台,通彻而明亮。道路上,辛亥革命的一众先贤参差而行,或低眉沉思,或昂首疾行,又或手持书卷且读且行……向着孙先生所在的方向,先贤们行色匆匆,一直在路上。坡道平台上,孙先生正慷慨激昂、指点江山,恍惚间,一众先贤的脚步愈发加快了些,因为,光明在前方。

展览馆内,依然是黑白主色,沉稳大气,通过图片、声像、雕塑等结合的方式,全景纵深呈现辛亥革命的筚路蓝缕艰难曲折,将当时亡国灭种的危亡时局、思想觉悟的艰难过往,以及视死如归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复现于我们面前,令人情绪低沉眼含泪花而又壮怀激烈振奋昂扬。不同于其他诸多场馆声光电多媒体的炫目喧嚣,馆内整体光线偏暗,展板、塑像乃至声光,宁静安详,仿佛在叮嘱我们,轻步缓行,用心叩问,不要轻易加以惊醒、打扰。目光所及,昏黄光线,淡淡的,疏疏的,又是安静纯粹的,晕染出一种旧日时光、一种庄严气氛。这里,一切似乎都慢下来了,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先烈们仿佛陷入长久思考,在理论思潮中找寻方向。展壁上,唯有文字解说处光线相对明亮,在直白地和我们对话;但一旁的先烈们依旧沉浸在思考中,也许不是深思,是短暂出神或对未来的憧憬,偶尔也流露出一点惘然,但转瞬即逝,目光清澈坚毅,前行的步伐一如既往。

辛亥革命起步于广州,成事于武昌,其血雨腥风艰难曲折历程,远非我们所能够想象。循道而行,黄花岗纪念馆具体而微,但那些牺牲的壮举一样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长久驻足、举步难前。孙先生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悲恸不已:“满清末造,革命党人……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胸挂炸药的喻培伦、巾短情长的林觉民……“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的惨烈牺牲,史无前例,让国人麻木的灵魂受到极大的冲击与洗礼,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黑色天空,犹如一道闪电,撕开沉重的夜幕,紧跟着一场场革命的“雷雨”倾盆而下,反复地洗涤冲刷,终于,共和的曙光在华夏大地破晓升起。

彼时,共和馆的玻璃长廊里,光线突然明亮起来了,原来,窗外的雨不知道何时已经停了,轻风吹散乌云,阳光从云层中攀出,投射出一片灿烂。

鲁迅先生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与孙先生一样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却是异常的冷峻清醒,看到了共和背后的情势凶险暗流涌动,共和很快夭折,继而新的斗争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如冰心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些,都无不告诉我们,时局维艰风雨如晦之下,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无奈、悲愤与希冀。

走出场馆,凉风裹挟着热烈的阳光涌来,偶尔还有几点水从高处飘落,洒落身上,手指轻抚,才感觉到湿润,在这燥热的季节里却是恰到好处。忽然想起在场馆内看到的一句话,“国人无爱国之心者,其国恒亡。国人无自觉心者,其国亦殆。二者俱无,国将不国。”忘记了当时都想了些什么,估计触目动心,抬手拍下,一些情愫以比光更快的速度,驭风而来,淋水裹泥般,落地蓬勃,拔节茁壮。

也许是吹过了你吹过的风,但却不敢奢言走过你走过的路。因为,我们心有敬畏,胸怀敬仰。一切,随风生长。

2024-07-27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79966.html 1 3 吹过你吹过的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