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创建智能体十分便捷,那么这些智能体背后,创建者的真实身份就显得令人疑惑了。记者发现,每个智能体的名称下方有浅色小字标注着创建者的用户名。点击用户名,还能进入创建者的个人主页。不过,在用户的个人主页下,除了其发布的作品、创建的智能体列表等,并没有任何个人信息的显示,也没有路径可以与该用户取得联系。
记者随机使用一些机构、单位的名称,以及一些明星的姓名进行搜索,出现的智能体数不胜数。例如顶着某个女明星姓名的智能体,在列表中连续下拉几个屏幕,都滑不到底。排在前几名的,已经有几万甚至十几万人“聊过”。记者点击进入该智能体对话页面,发现“她”不但使用了该明星的大幅照片作为背景,“说话”声音也极为相似。这些智能体的创建者显然都不是该明星本人。
除了有侵权之嫌外,这些被创建出来的智能体如何与人沟通呢?记者以自己创建的智能体为例尝试发现,“诞生”的智能体不需要任何后续操作,直接就可以向其发送信息进行对话,且会迅速给出回答。但这些回答仍来自大模型原本的数据库,并不是记者的答复,也无法对答案进行修改。
有时,相关答案并不一定靠谱。例如记者向“某日报新闻助手”咨询,请提供该日报的文化新闻。智能体马上显示,“以下是当天该日报的一些文化新闻——2025年2月19日,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正式启动……”然而记者翻遍该日报当天消息,并没有相关内容。
事实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已举办十二届,每年均在夏秋季启动,持续数月。今年1月24日,第十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刚刚收官,距新一届启动为时尚远。如果有用户将记者创建的智能体当成真正的“某日报”来询问,很可能会得到一条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