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深读

呼吁配套监管 警惕潜在风险

相较AI图像、AI视频等产品,AI智能体创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记者查看多款当下热门大模型App,发现该功能仅在数款App中搭载,暂未普遍推广开。新奇之余,相关“配套”约束显得没有那么面面俱到。

“为您定制个性化的家庭财务规划前,请您提供详细信息,包括收入情况、支出情况、资产状况……”记者向一个名为“理财规划师”的智能体发问,收到这样的回复。但以现有系统来看,用户无法查询智能体创建者的真实身份,以及所提供个人信息的去处与处置方式。

此外,记者在大模型App中也查询不到在线客服的联系方式,基本均需要翻阅文档、查看指南等寻找资料。在某App的隐私政策文档中,记者找到一个400电话,拨打后工作人员称,这是相关实体教育产品的客服电话,想要咨询大模型问题可以通过网站来反馈。记者点开工作人员发来的网址,页面上提供的在线客服仍为智能助手,无法解答智能体相关的疑问。

大模型App中的智能体创作,用意为何?在知名数字经济学者、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看来,智能体,即Agent,可以将其视作“智能AI时代的App”,是对传统App的升级,一种让人工智能更好融入日常生活的途径。除了实现智能问答外,其主要优势在于可以自主执行任务,解决复杂问题,比如制作PPT、解决法律问题等。

大模型中的智能体或可视作功能细分的雏形。目前,各智能体尚不支持创建者自行回答问题,“我们使用AI都是会收到实时答复,如果由创建用户来回答的话,现在肯定是做不到的”。不过有观点认为,后续不排除部分大模型会支持智能体创建者“自行创作”,在原有大模型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数据训练、开发等。

由于智能体创作刚开始发展,刘兴亮认为应给予一些时间、空间来进行观望,同时勿忽视对可能存在的隐患状况的监测。“假使有人创建了和我同名的智能体,甚至头像也用了我的照片,那我肯定是不愿意的。后续应该会像互联网社交平台一样,推出一些审核相关的功能。”与此同时,也应提醒公众,对于AI智能体等新生事物,好奇之余要多一分警惕心理,不要对其名称、头像、声音等过于轻信,防范因来路不明的智能体导致的隐私泄露等潜在风险。

据《北京晚报》

2025-02-23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0018.html 1 3 呼吁配套监管 警惕潜在风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