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夜明珠

博物馆里过大年

◎梁嘉汇

趁着春节假期,在走亲访友之余,早就听闻在南通海安有一座沉睡了五千余年的土墩,是江海文明的发源地,于是便怀着“朝圣”的心情迫不及待地前往青墩博物馆。

“东临黄海、南望长江,西承蜀冈余脉,北入水乡泽国”,青墩遗址如一枚古老纽扣,将南通的山海襟怀与吴楚风韵牢牢系结。腊月的江风掠过博物馆浮雕外墙,新石器时代的麋鹿角纹与当代蓝印花布图样在光影中叠合,恍惚间,南通千年不息的文明脉搏正与新春的鼓点共振轰鸣。

1973年,当海安县北凌乡的农民在青墩村开挖河道时,意外揭开了这个新石器时代聚落的神秘面纱。考古学家们用碳十四测定法确认,这个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的遗址,将南通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三千余年。从刻画符号到玉器礼制,从稻作农业到社会分层,青墩先民在长江入海口创造的文明星火,最终汇入了中华文明的浩瀚银河。如今,遗址旁新建的考古遗址公园里,现代科技让五千年前的篝火在虚拟现实中重燃,完成着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陶轮旋经纬:葛麻与蓝印的千年对

在一处展柜的正中间,有一个小小的、看似不起眼的素面陶纺轮静卧于展柜之上。当解说员说道“长江下游最早开始纺织技术的文明发端”,我的呼吸不觉放轻:五千年前某个潮润的清晨,是否曾有青墩女子席地而坐,将麻纤维在这陶轮上捻成细线?此刻,展柜玻璃恰好倒映着游客衣裳的纹样——蓝印花布上的冰裂纹恰与陶纺轮上的几何纹形成镜像。原来文明的纺锤从未停转,只是将葛麻换作了棉纱。

玉斧辟鸿蒙:石器时代的开物天工

带柄穿孔红陶斧赫然跃于展板上,造型别致、样式美观,“中华第一斧”的美名当于此,麋鹿角、易经符号——那来自新石器时代的朴素纹样,正透过江海文明悄然编织着联结古今的年节经纬。各式各样的陶罐在无声中还原着青墩先民的勤劳智慧,让人不禁联想到,六千年前某个潮湿的冬日,先民是否也曾倚在干栏式房屋前,望着长江口的雾气蒸腾?而今我们沿着文明的潮线回溯,在博物馆的经纬之间,把对春天的期许编成新的渔网。

贝甲鸣潮信:江海涛声里的永恒祈愿

归途穿过遗址公园,晚风送来江滩芦苇的私语。坐在车里,眼前掠过连片开发的乡村美景,水草丰美,清一色的白墙民居,宛若桃花源般让人看出了神。不自觉联想到,路两边村口人家门楣上“五谷丰登”的苇编装饰,此刻正与展厅内的绳纹陶器进行着隔空唱和——人类对丰收的祈愿,原来从未改变过它的语法。那些深埋的贝壳哨、龟甲器和纺轮,此刻都成了时光长河里的漂流瓶。

如今,过年的方式正在悄然改变,从传统的热闹到现代化的多元化行动,这些变化如同一面镜子,映照了时代与个人的脉络。过年的方式变了,年味却没变。“博物馆里过大年”为本地人以及像我一样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了文化熏陶的好去处,在千篇一律的过年娱乐方式中脱颖而出,别出心裁的创意更是为新年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

长江奔涌的浪尖托起南通这片冲积平原,从青墩遗址的陶纹星火,到张謇垦牧的近代回响,江海文明始终在此续写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着南通人民的奋斗历程和智慧结晶。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更高站位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迫在眉睫,让镌刻在陶纹玉器中的先民智慧,转化为建设“北上海”“新苏南”的不竭动力,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篇章持续注入南通文化澎湃动能。

2025-02-26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0350.html 1 3 博物馆里过大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