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夜明珠

河边羊肉馆

◎杨红兵

小城东南角,一个不知名的河边上,一个老旧的羊肉馆,一半栖身河上,一半建在河畔岸上。两位老人,一店主兼掌灶,另一伙计,他们的年岁和烟熏火燎的店铺一样,似乎都有些年头了。

羊肉馆前面的招牌亦已褪色,且一半名字剥落不知去向。但深冬初春,尤其是雪花飘落的时节,这里却是人来人往,热气腾腾,一些原始的羊肉膻香及些许酒气溢出室外,引得过往路人纷纷注目……

进得店内,桌凳油漆已经斑驳,墙壁似乎也看不出原来的色彩,但两位老人勤勉,灶台擦得锃亮,案板洗得发白,桌凳也摆放得整齐。当我们一行人挤进室内,在一张空桌子旁围坐下来,稍微一使劲,桌子竟然颤抖着摇晃了一下,吓得我们不敢稍微动一下。此时,刚刚打开的空调也吱吱呀呀地工作起来。

看着慕名而来的我们,店主说“懂啦”。我们也豪爽地说“让羊肉馆特色来得更加猛烈些吧”。其实,我们刚刚已经扫视全店,店内橱窗里除与羊有关的食材外,似乎只有一碗鱼冻、一盘河虾而已,荷包还是“可堪此负”的,故如此“豪爽大气”。经过询问得知,众多来者皆以馆之本色为饕餮而已,对其他亦无兴趣。

店主说着便走进外间忙碌起来。我起身相随,想从形式和内容上均做些深入研究。案板上,一个竹篾篮子里,数条羊腿依次排列,店主称出一个大小合适的,轻轻放到案板上,一刀切下,若有若无的羊肉香味便散发开来。我凑近一些,羊肉纹理清晰,不掺任何他物,我忽然理解了“肤如凝脂”的话语,浅浅的皮层温润如玉,吹弹得破,下面是白色和褐色相间的羊肉,白色的是脂肪,褐色的是瘦肉,层叠往复,繁简得当,肥瘦相宜,我的喉结不由得上下悄悄地动了几下。

店主让我回到里间等候。少顷,店主给每个人面前的碗里撒上一小撮葱花,随后,拎着一只盛满羊汤的大水壶进来了。他来到我们每个人面前,将水壶高高举起,羊汤冲入碗内,将葱花激得上下翻腾,汤色奶白,葱花碧绿,瞬间,一股诱人的香味便满室乱跑,仿佛升级版的大明朱氏“珍珠翡翠白玉汤”。店主说“赶紧喝,先暖暖身子”,我们不由得大口喝起来,一碗未尽,便感觉有暖意自腹中升起,流向四肢百骸,继而浑身舒坦。这个时候,店主端着两大盘冷切羊肉放到桌子中间,瞬间,一桌人的目光均被吸引住。这个时候,店主又将自制的酱油蘸料端了上来,于是,这场晚餐的正主便在前呼后拥中粉墨登场了。羊肉切得比较厚实,摆放也不甚整齐,店主微笑着说“这样,比较有嚼头”,我们欣然举筷。

这盘羊肉上面没有像本地多数菜馆一样覆盖香菜及生姜丝,而是坦诚相见,赤膊以待。我仔细体会,其未近而味已至,送入口中,待要仔细咀嚼,却是入口即化、已然下肚。于是,再来一筷。这次有了心理准备,缓缓夹起,其实羊肉是柔中带韧,韧中有脆,再加以店主自制蘸头,可谓人间美味皆在其中,只是刚才可能无意识中动作快了些,味蕾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而已。我们以为,乡愁之中当以“胃愁”为最,难怪乎此四方乡亲年底回来必到此处,诱惑得我这个外乡人也循味而来。

说话间,两大盘羊肉已经“解决”过半,大家接踵举筷动作也渐渐迟缓。这个时候,来一点小酒亦有画龙点睛之效,只是酒不可过烈,否则其会喧宾夺主、衰减感官。这个时候,数根生姜丝,一壶小黄酒,搅拌温至半暖,缓缓而啜,则可相得益彰,可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之境地,只是我们不能半酣而诗,未免平添诸多遗憾。

在我们“中场休息”期间,店主将两盘余下的羊肉端走煨汤,一盘大蒜炒羊肚及时补位,几点红辣椒点缀其中,颇具暖意;大蒜亦是炒到恰到妙处,青翠欲滴;羊肚却是极嫩,色若樗蒱,入口,羊肚缠绵,蔬菜爽口,又加以丝丝辣意,不由得感喟一句“甘酸匀嫩滑,软硬适馨香”。

谈笑间,一大锅白煨羊肉已经上到桌子中间,浓稠的水雾裹着香气瞬间在小间里荡漾开去,抬眼望去,羊汤色如白玉,羊肉还在上下翻腾,“嘟嘟嘟”的热气引得大家脱衣卷袖以待再战。这个时候,店主托着一只老铁锅迅疾走进,抬手处,一锅标准的圆锥形自制锅巴整体投入汤中,顿时,又是一阵“嗤嗤”声响,锅巴却是脆而不散,一筷折下,送入口中,一股孩提时锅巴的味道,伴随着羊汤的稠而不腻,在嘴巴里放肆地生发开来,一筷未毕一筷又起……大家大呼酣畅尽兴。东坡居士咏叹:“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我想也不过如此罢了!

其实,此等小馆确是未登大堂,最适宜三五好友于冷天小聚,雪天尤佳;人间美好,莫过于此。

乡野小馆,未见经传,却是村庄最深情处!

2025-03-04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0925.html 1 3 河边羊肉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