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晚晴

我带外孙 游杜甫草堂

早春二月,退休在家的我决定带外孙游览成都杜甫草堂。

来到杜甫草堂工部祠,我指着大门上的一副对联“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告诉外孙,这副对联不仅赞美了杜甫的故乡和出生地,表达了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我知道,我知道,杜甫写过一首诗。”外孙背诵起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踏入杜甫草堂的那一刻,仿佛一脚跨进一垄垄广袤的诗行里,无边无际,一眼千年。

穿过“荷塘映梅”圆门,沿着网红打卡地“红墙”,我们来到浣花溪畔。溪畔的柳条已经抽出了嫩芽,在春风中轻舞,我和外孙轻轻地吟诵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来。

一阵春雨过后,天空一片蔚蓝,大地散发着青草与花卉的气息。我们来到杜甫千字碑,这里有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王铎、沈尹默等历代名家和伟人毛泽东书写的杜甫诗歌墨迹镌刻,堪称一部立体的“杜工部全集”。外孙十分兴奋,用照相机不停地拍摄。“我要把这些诗词拍回去照着写!”外孙的话让我很是欣慰。

走着走着,一座茅草屋出现在眼前。茅草覆顶,竹篱环绕,简朴中透着诗意,这便是杜甫当年的居所,那首脍炙人口的《茅屋被秋风所破歌》中记载的“草堂”。篱边蜡梅花开得正好,金黄色的花朵挂满枝头,时有黄色的花瓣随风飘落,像是诗人遗落的诗笺。外孙蹲下身,拾起一片花瓣递给我,指尖便传来蜡染过一样细腻的触感。这蜡梅可是当年杜甫亲手栽下的那一株?

随人流走进草堂。屋内有卧室、厨房和书房,但空间狭小,陈设也简单。书房里,一张长条形矮木桌子、几把竹椅、一盏孤灯,我仿佛看见杜甫在这里挑灯夜读的清瘦身影,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听到了他的声声叹息与激昂吟诵。窗外竹影婆娑,沙沙作响,像是在为他的诗句打着节拍。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就是在这间简陋的书房里诞生的吧?容不得我细想,耳边传来电喇叭里保安的阵阵催促声:“不要停留,拍了照就走!”

进入草堂参观不足3分钟,似乎与我们千里迢迢地赶飞机、坐地铁、打出租的时间有点不对称,但杜甫的气息已经浸入了我们的骨髓里。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他的诗歌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外公,杜甫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的好诗来呢?”走出草堂,外孙天真地问我。我想了想,回答道:“因为杜甫爱国爱人民,热爱生活,他善于观察身边的一切,无论是一场春雨、一片落叶,还是百姓的生活,他都能用心去感受,然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它们写下来。”外孙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也许诗的种子已悄然在他心田里种下。

2025-03-11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1520.html 1 3 我带外孙 游杜甫草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