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八旬老人体内埋着一颗“定时炸弹”,医生用30厘米的刀口和比发丝更细的缝线,上演了一场血管上的“拆弹艺术”。近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团队再次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的手术,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
“这刀挨得值!”术后三天,患者钱大爷啃着苹果开心地说。就在年初,钱大爷腹部隐痛,体检时经CT检查发现,腹部有一直径达4.42厘米的腹主动脉瘤,瘤体呈明显偏心性。这种被称为“人体沉默杀手”的血管病变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90%。
摆在面前的两种方案各有利弊。一种是微创支架植入,创伤小,但存在远期支架内漏、瘤体侧枝血管返血等风险。另外一种是开放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手术,虽能彻底清除瘤体,却要面对高龄患者手术及麻醉耐受力差的严峻考验。
“患者虽年过八旬,但心肺功能评估良好,这给了我们放手一搏的机会。”介入与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梅海军坦言。经过与患者和家属的深度沟通,最终决定采取开放手术方案。
术前,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赵辉特别邀请ICU、心血管内科、肾脏内科、麻醉手术科的专家为钱大爷进行多学科会诊,共同细化诊疗方案,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及针对术后可能遇到的情况制定应对方案。
术中,从剑突到耻骨联合的30厘米腹部纵行切口缓缓打开,游离后腹膜、暴露瘤体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在整个手术团队的配合下,梅海军完成了腹主动脉瘤体切除,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血管缝线完成了置换人工血管和自体血管的端端吻合,精密的缝合手法确保血流畅通,又可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当动脉钳夹闭瘤体两端,患者血压如过山车般骤升骤降,麻醉医生始终将血压控制在有利范围内,为血管吻合创造了至关重要的血流‘安全窗口’,并预防了术中脑梗、心梗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台配合的器械、巡回护士非常娴熟、默契。”术后,梅海军说道。
术后当天拔除气管插管,钱大爷双下肢动脉搏动有力,术后三天肠蠕动恢复已能正常进食。再恢复数日,钱大爷便能康复出院。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腹主动脉瘤发病率逐年攀升。梅海军提醒:“此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因此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的关键,建议5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血管超声筛查,吸烟、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有家族史者更应警惕。”
据赵辉介绍,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方案从来不是“一刀切”的选择题。瘤体形态规则、血管条件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都是手术评估的重要因素,“因人施术”“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才是最好的选择。
通讯员陈静 记者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