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夜明珠

高高盐坨不息河

◎林炳堂

“陆输车轧轧,水运舟尾尾”,这是元代诗人沈梦麟在《余中》一诗中对当时盐运场景的描述。包场作为通东地区重要的盐业集散地,高高盐坨不息河,繁忙而沉重的盐运场景,我听老辈讲述过,儿时也依稀有记忆。

据海门县志记载,北宋年间,县境东部沿海地区已有煮盐,盐丁大多为被流放的囚犯。至清中叶,内地破产农民陆续迁居盐区。清嘉庆年间,盐区称余东场,为淮南十盐场之一。清中后期随着泥沙沉积,海势东移,原来中部的产盐地由石港场、西亭场、金沙场逐年东移,集中到了余西场、余东场。嘉庆七年(1802)余东场产盐达6727.5吨(《海门传》111页),仅次于吕四场。这期间,包场老皇岸8里外的沿海就布满了盐灶,有大东灶、小东灶、御东灶、八甲灶、御西灶、余灶、沈灶、李灶、王灶、沙图灶十灶,归余东场管辖。繁盛时,有墩100多个,盐丁600多人。“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是当时盐区的真实写照。

紧靠沿海盐区的包场,不少穷苦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来到海边,搭起环筒舍,从事煮盐的艰苦劳作。灶民处于社会最底层,常年遭受风吹日晒火烤和海水的腐蚀,蓬头赤脚,手足皲裂,被人称为“灶蛮侯”。他们的生活正如清代《煎盐绝句》所描述的那样:“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到民国十年,盐区有灶户4700多户,盐丁1.7万多人,年产原盐达500吨左右。真可谓是“穷奔沙滩富奔城”。

沿海煎盐业的兴起,催生了盐商的进入。包场因紧靠盐区,又有老运盐河贯通,盐商首先选中这里作为经营之地。清咸丰年间,镇江人捷足先登,在包场镇开设了颜德泰盐店、义记盐店。颜德泰盐店位于镇东首,称之为东盐店。义记盐店位于镇西首,称之为西盐店。随后又有广东人闻风而至,开设了德长厚盐店。德长厚盐店实力雄厚,兴盛时拥有亭309个、垣地20处、包房11处、官蓬1个、店房56间、灶公所4处15间、草地12100亩(见《大生集团档案资料》之八),其规模在余东场诸盐商中领先。进入包场的这些盐商均系私商集资经营,专门收购附近盐区所产之盐,然后通过老运盐河再营销各地,从中获取利润。

盐业的发展也催生了盐运的兴起。包场镇紧靠老运盐河,水运十分便利,镇后又有广阔的场地,便于盐的集中和堆放,实力雄厚的德长厚又驻在这里,因此,包场就成为盐业集散中心。盐商首先要从沿海灶民处收运食盐,运抵包场盐坨。这段路程的运输靠的是牛车,当地人称之为“高车”。牛车的车身用硬质木料制成,一般为两轮车,轮的直径为一米左右,大的一米以上;也有四轮车,由两头牛牵拉前进。两轮牛车可载重一吨左右,四轮牛车可载重一吨半至两吨。牛脖子上都架有一块三角形木架,叫作“独牛”,两端系上麻绳,用作牵拉后面的车。由于牛车具有较强的拉力和耐力,装载量大,它能走过坑坑洼洼的烂泥地,又能穿过淤积的滩涂草荡,还能淌过浅水沟和小河,很适应盐区的运输,起到了其他运输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堤北盐区到包场镇有七八里路,装运盐就靠这牛车。每天早晨,一驾驾牛车从盐区驮着满满的、洁白的盐,发出“轧轧”的响声,迈过坎坷泥泞的滩涂,翻过高高耸立的老皇岸,来到盐包场集结,包装、过秤、搬运、上堆。卸完盐后,主人就牵着牛来到附近的“牛屯沟”洗澡饮水歇息。十几条牛聚集沟里洗澡饮水,是盐区的独有风景。

从包场发往外地的盐,靠的是水运。老运盐河就在镇边,运输十分方便。运盐的大多是木帆船,每只船可装15吨左右。每逢装船,盐工肩扛盐包,踩着悠长的跳板,喊着粗犷的盐工号子,把一个个盐包装运上船。起运时,运盐河上满载食盐的船只首尾相接,排成长长一队,浩浩荡荡地开往通州、扬州等地。包场附近的一些农民看好盐运,便纷纷购买木船,从事起盐运业,附近村曾拥有木帆船100余艘。

俗话说,世上三桩苦,航船、打铁、磨豆腐。水上盐运十分艰辛,航行动力全靠风帆和人工背纤。航船人常常是日夜兼程、风餐露宿,被称作“船蛮子”。这些船在运盐返回时,常把外地的一些农副特产捎来本地,如水芹、河藕以及扬州、通州的南北货等,极大地丰富了本地商品供应,活跃了市场。一些较大的盐商还在镇上建起了市房、会馆和寺庙。

到了清朝末年,因淮北盐场兴起,其所产的晒盐“比诸通泰如各场煎盐费省至1与15元之差”。当时淮南所产之盐均为煎盐,成本高、盈利低。“于是产盐趋于淮北,而淮南煎盐业渐次衰落”。受此冲击,余中场的两家垣商德长厚和积丰顺“以困弱之力无力继续”,又因“欠交官款无以出”,于是“愿尽卖其垣产”以脱困境。

1913年春,张謇与三五同人集合资本10万元,购买了德长厚、积丰顺垣产和荡地,开办盐业,兼事拓植,创立大有晋盐业公司。不逾月,又有余西场裕和祥垣商并归,以及金陵公荡4090亩地作价入股,便把股本增至50万元,公司也由原来的合资公司改为股份公司。经对包场德长厚店房整修、扩建,设立大有晋盐业分部,全面负责经营亭灶、煎制、收运、销售、垣盐等事务。公司前辟有一块广阔的堆盐场地,俗称“盐包场”。广场上耸立着高高的盐坨,蔚为壮观。三垣归一后,大有晋盐业取得长足发展。据大有晋公司账略统计,最多的年份进款近10万元,盈利达13000多元。此时,盐包场上盐坨高耸,运盐河上舟楫往返不息,真是“陆输车轧轧,水运舟尾尾”,大有晋盐业几乎到达顶峰阶段。

1938年4月后,大有晋公司迁沪办公。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后,接管了各旧式盐务管理机构,随后将包场堤北沿海的十灶合并成五灶,隶属余丰盐场(总场)余中办事处管辖。日寇侵占包场后,余中办事处领导灶民成立“盐抗会”,与敌人展开抗捐抗税斗争。1951年,包场镇为余中场务所驻地,后改为包场盐务所,主管盐区的盐政和盐税。1952年,国家对食盐实行专卖。1954年,包场盐坨迁往东兴闸外坨地。1958年10月,在原盐区建成700公顷盐滩,成立了海门县国营盐场。此时包场镇盐业集散中心的功能逐渐消退,就难见“车轧轧、舟尾尾”的场景了,而高高盐坨不息河则牢牢镌刻在包场人的记忆里。

2025-03-16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2028.html 1 3 高高盐坨不息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