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晚晴周刊

学习,让我的生活绽放光彩

初春时节,南通老年大学如期开学了。当我走近启秀路4号,看到墙壁红色大理石上“南通市老年大学”7个熠熠生辉的大字时,内心不禁为之一振;当我跨入学校大门,遇见迎候的校领导及工作人员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当我走进明亮的教室,聆听老师授课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里,是我退休后追求知识、提升自我的精神家园,更是帮助我从阅读跨越到写作,实现文化生活绽放光彩的美好殿堂。

回顾过往,我酷爱阅读,但写作一直是条“短腿”。2019年秋,我有幸作为插班生被文史系回忆录欣赏与写作班录取,后来又参加了散文欣赏与写作班的学习,开启了求知若渴的学习之旅。

数年来,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我都按时到校。记得一次,上级来人召开老干部工作座谈会,我作为单位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必须参加。会议安排在下午后两个小时,我仍坚持前两个小时到校听课。还有一次下午,因接上小学的孙女与上课发生冲突,我立刻联系刚退休的弟弟寻求帮助。课堂上,我全神贯注地听讲、做笔记;课后,我举一反三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课余,我认真完成作业,培养写作兴趣。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先后遇到4位德才兼备的老师。他们知识渊博、备课精心,授课时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内容涵盖回忆录、游记、散文、小说、诗歌等文体写作知识,又从人物刻画、事物描写、环境渲染、场面铺陈等方面传授方法和技巧。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我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享受着学习的快乐与幸福。

老师更鼓励我们多写多练。起初,我写的文章连自己都不满意,羞于示人。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将《开学的喜与乐》投给《江海晚报》。接着,我犹如盼星星盼月亮般盼文章见报。当看到文章见报的那一刻,我欣喜若狂,如同干涸的心田迎来了一场甘霖。

疫情期间,我们改为线上学习。老师授课依然精彩纷呈,我结合感想写下《网课增情》,老师认真细致地修改,使我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文章发出很快见报,我的喜悦溢于言表。

老师知识面宽、教学经验丰富,让我们至少“一课一得”。记得散文那一课,老师分析讲授了散文作家郭宝林的《月浴》,让我印象深刻、启发颇多。我运用文章中的拟人、描写等方法,写出《妈妈的地瓜藤》,在班级微信群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称赞我的文章有了质的飞跃。我稍作修改发给报社,被全文刊登。老师还专门拿出一节课解读文章,我宛如小学生考了100分,心里甜滋滋的,进一步激发了写作热情、坚定了写作信心。

《新菜农》是我经过反复修改后发给《江海晚报·晚晴周刊》的一篇文章,觉得很可能被刊用。大概一周后周刊出版的那一天,我下楼取报纸,边换鞋边说“今天,我的文章要见报了”,妻子表示怀疑。拿到报纸证实了我的猜想,我快步上楼将报纸展现在妻子面前。她竖起大拇指说:“真棒!”我与她一同分享了这一文化生活中的快乐与美好。

通过不断学习,我意识到:文化生活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而老年大学学习则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刻苦钻研和勤奋实践,我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文学创作初见成效,去年一年,就有30篇文章被报刊录用,收获满满、快乐多多,实现了文化生活的升华,让我找到了退休生活的又一种价值,使我的人生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2025-03-18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2190.html 1 3 学习,让我的生活绽放光彩 /enpproperty-->